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概览 水利抢险 援建地方 回馈社会 安全生产 国际援助 六项机制
首页 社会责任 [break] 援建地方 正文

情系长江源——记长江委援藏干部滕建仁林学锋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07-10-17

本报记者 傅菁 特约通讯员 万会斌

滕建仁和林学锋分别是水利部第九期援藏组组长和长江委第三期援藏组组长,他们在西藏的经历有着较强的代表性。在援藏工作中,他们情系雪域高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团结、奉献、科学、创新的长江委精神。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滕建仁和林学锋,走进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到墨脱,连续多日徒步翻雪山的疲惫,就被眼前的场景完全化解,心里流淌的只有感动

穿着藏服的牧民,捧着洁白的哈达,为喝上自来水载歌载舞,离开西藏回汉的很长时间里,滕建仁脑海里仍然常常不由自主地出现一些零碎的片段,3年的援藏生涯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滕建仁,水利部第九期援藏工作组组长。2004年到2007年,任西藏水利厅副厅长,就像心中的一幅刺青,着色所用的颜料,有责任、有担当、有割舍、有奉献,而用来消毒止痛的,则是层层叠叠的感动。

我一直珍藏着那些记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滕建仁小心翼翼地打开他紧锁的记忆库,那些与神秘雪域有关的记忆是那么地鲜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样的场景,当那些淳朴的藏民,用淳朴的方式向我表达他们的感情时,我觉得只有尽我所能地多为他们做事,才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2005年4月,世界屋脊上的冰雪刚刚消融,是当地开山的日子。为了一个叫墨脱的县建水电站的问题,滕建仁要当地现场查勘,以求解决老百姓一直以来用不上电的难题。

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全县仅9000人,地质环境恶劣,没有电,没有路,几乎与世隔绝。就在滕建仁启程去墨脱的前一天晚上,自治区分管主席找到他说,那里太危险,你就不要去了吧。滕建仁婉言谢绝领导的爱护,执意要去现场看看。4月30日,他带着有关技术人员启程了。

坐了2天长途车后,滕建仁被嘎龙雪山挡住了去路。嘎龙雪山海拔约4300米,山高1000多米,要翻越此山,需要徒步三四天。在开山时节,冰雪融化,极易发生雪崩和冰层塌方,而墨脱就在雪山的那一边。

在向导的带领下,滕建仁一行开始翻越雪山。“那种痛苦是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谈起当时的感受,滕建仁没有一点隐瞒当时的想法,“上山后,我真是特别后悔,因为高寒缺氧,我有种窒息的感觉,胸口一阵阵发紧,喘不过气来。我当时甚至想打道回府。”当然,这种想法只是一瞬,歇下来喘口气后,他们继续翻山。当天晚上,他们到达波密县,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的小房间里,滕建仁冷得几乎彻夜未眠。连续4天,他们每天早上3点多起床,5点开始赶路,每天行程30多公里才有宿营的客栈,而路上聊以充饥的就是那只生牛腿和青稞面。

“走在山间的小道上,踩着淹至胸部的积雪,精神总是高度紧张,经常能看见大块的雪团和融化的冰块从头顶掉下去,飕飕的,随即消失在悬崖中,我身上就会惊起一身冷汗。”在这样的环境中艰难前进了4天,滕建仁已接近崩溃。

终于,墨脱到了!“墨脱”这两个字就像一种信念,在那几天一直支持着滕建仁。而在这里,滕建仁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股浓浓的感动弥漫在他心里,氤氲在他眼里,化解了他连日来徒步翻山的疲惫。

墨脱县城很小,整个县城只有一条柏油路。我刚进县城,就看到主干道的两边站满了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族同胞,一张张浸漫着高原红的脸上,投射出一股股充满期待的眼神。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洁白的哈达,捧着酥油茶,欢迎我的到来。而墨脱县县长,一路小跑着过来,紧紧握着我的手,嘴唇颤动着,不停地重复着两个字“谢谢”。

看到这样的场景,谁能不为之动容!滕建仁心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摸清了墨脱复杂的地质情况,促使水电站工程最终顺利上马,9000墨脱人民即将告别没有电的历史。

西藏人民最需要的是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干事的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而长江委的援藏干部,是最受欢迎的

林学锋,长江委第三批援藏小组组长,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任西藏昌都地区水利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谈及援藏的经历,他说:国家为什么要派干部援藏?因为西藏的发展需要援助。西藏人民最需要的是能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长江委的援藏技术干部,就是他们最欢迎的。

2005年春节,为了编制昌都地区十一五规划,林学锋放弃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利用冬闲时间,下乡镇、跑昌都地区职能部门,收集第一手资料。那个春节,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完成了昌都地区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报告的编撰工作。为昌都地区今后十年水利工作建设的稳步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昌都水利局得到了昌都行署50万元的行政补助。

谈起在援藏期间所做的工作,有件事让林学锋深感自豪。2005年12月,古水电站的审查会在芒康召开。林学锋和昌都地区常务副专员李迎春一起去参加。该电站建在澜沧江干流,电站坝高300米,如果电站建成,会将西藏的2个旅游景点淹没,对当地的环境也有较大影响。这对西藏人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当地干部又不能从技术层面来反映修建电站的不利因素。在审查会上,林学锋第一个发言,从一个电站设计专家的角度对电站建设提出质疑。最终,他丝丝入扣的解释说服了审查会专家组,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最终决定把水电站降低为200米。林学锋因此成为了当地藏民心中的英雄。

还有一件事,林学锋一直记忆犹新:2005年刚到西藏不久,林学锋和时任昌都地区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的胡春平了解到,在昌都地区巴树县有一个叫甲东村的地方,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当地村民至今还过着从山沟取水,点酥油灯照明,靠牛粪取暖的原始生活。他们经数次现场查勘后,决定在当地建个小电站,并从山上引泉水进村,解决村民用水用电难的问题。

随后,他们一次次进村,为电站选址,架设引水管道。2006年7月,电站和引水工程同时建成,甲东村沸腾了!工程验收当天,当林学锋和胡春平赶来时,甲东村像过节一样,村民都穿着鲜艳的藏服,拿出自己珍藏的青稞酒,载歌载舞欢迎他们的恩人。此情此景,让他们深为感动,藏族同胞的这份感激,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承载着藏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长江委第三期援藏组的同志时刻牵挂着当地困难的群众。在木协县实施一项人饮工程时,林学锋和长江委第三期援藏组成员、时任水利局质检站副站长的谭宜军认识了当地一个叫顿珠巴姆的小女孩。因为贫困,正读初一的她面临着辍学。谭宜军等三位援藏干部立即倾其所有,拿出3000元钱,交给了小姑娘,嘱咐她一定要返回学校,继续读书。今年7月,在他们即将离开西藏的时候,顿珠巴姆打电话告诉他们,她刚刚考上了昌都地区最好的高中。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据统计,在西藏的2年多时间里,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