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概览 水利抢险 援建地方 回馈社会 安全生产 国际援助
首页 社会责任 [break] 援建地方 正文

【援藏特别报道】在“世界屋脊”的日子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05-05-24

人民长江报记者 陈松平 傅 菁

“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青波,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一曲《家乡》,道出了藏族歌手韩红剪不断的思乡情,更把神秘的西藏演绎得如梦似幻,令人神往。

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帮助西藏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长江委责无旁贷、一马当先。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长江委对口援助西藏昌都地区,2001年,长江委配合水利部第八次援藏工作组向昌都派出援藏人员2名,2002年至2003年,又陆续派出两批共15名对口援藏人员。

雪域高原的生活,给一批又一批的援藏专家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长江委人为发展西藏地区水利事业留下了什么?近日,《人民长江报》记者采访了长江委援藏工作组部分成员,深切感受到他们不为人知的“另类”生活。

汗撒康巴地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东部,地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一直是藏东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从吞江吐汉、繁华热闹的大武汉,来到空气稀薄、交通不便的雪域高原,长江委援藏专家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高寒缺氧。这种感觉,对于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也许很陌生,但对于他们,却是一辈子都刻骨铭心的记忆。

2002年10月18日和2003年12月7日,两批同样来自长江委的援藏人员,自邦达机场开始,便有了同样的遭遇:心慌、胸闷、喘不了气。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样的反应,有的甚至一直持续到援藏结束回家。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谈起在西藏的经历,每位援藏专家都滔滔不绝。从高原反应到简陋的住所,从因为寒冷而整夜失眠到经常性的停水停电,从汽车搁浅在悬崖上到被泥石流阻隔几天几夜这些一般人不太可能遇见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发生得太过频繁,竟然已成了他们的习惯。

初到昌都地区水利局的驻地,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排低矮简陋的平房,这就是他们的宿舍。说是宿舍,其实也就是几间四处透风的小屋子,每间房有13平方米,住3个人。

才住进去,问题就来了。寒冷是他们最大的威胁。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那里的夜晚温度一般都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风一吹,干冷干冷的,加上房间窗户的玻璃都不完整,晚上身上压三四床被子都没有热气。不停电时还可以用电炉取暖,如果碰上停电,只能睁着双眼捱过漫漫寒夜。

老鼠的骚扰也让他们不胜其烦。因为窗户有缺口、门下有缝,老鼠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出。入夜,老鼠的“联欢会”经常让他们胆战心惊,总是把被子紧紧地裹在身上,以免老鼠一不小心钻进了被窝。有一次,陈敦科被老鼠闹得睡不着,半夜起床赶老鼠,结果第二天白天上班后,抽屉里的核桃被老鼠咬开,吃光了核桃仁,还把核桃壳拖到了他的被子里。

停水的日子更是难熬。由于寒冷,那里的12月到1月基本上是没有自来水的。整个水利局大院仅有的一个水龙头,此时就会罢工。要用水,只能到山上的藏民家里挑!有天晚上,一位同志想上厕所了,在上山提水回来时,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冰凉的水从他的腰部淋下来,冻得他打了一夜的哆嗦。

这些,长江委援藏专家都忍受了。他们满怀着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克服高寒缺氧、饮食起居条件差等诸多困难,秉承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发扬团结、奉献、科学、创新的长江委精神,为西藏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能量。

为指导水利工程建设,援藏专家常常深入工地现场,甚至放弃春节、藏历新年的休假驻工地达120天之久。面对工程技术问题、滑坡、泥石流等自然地质灾害并不可怕,在极度封闭的环境下,最可怕的是与外界仅有工程车、生活供应车带来的点滴信息。如此贫乏的精神生活,当地干部称工地三个月,定要变傻儿,我们的援藏成员吴晓军,自上高原后就没休过假,399个日日夜夜里,他行程两万多公里,足迹遍及昌都地区的每一个县。为检查一处人畜饮水工程点,他骑着马走了6天,还遭遇过车祸、狗咬许多偏远工程项目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

2003年7月23日,援藏人员参与对江达县同普乡洛德村一人畜饮水工程点进行验收,该项目点离当地最近的公路有13余公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匹。第二批援藏专家工作组组长李锦秀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感慨万千:七八个小时都呆在马背上的滋味真是难受啊,一路的颠簸,让人浑身都像散了架似的。可是当工程验收完后,村民们献上哈达、老人双手合什把我们当菩萨一般敬重、人们自动组成队伍送我们长达7公里的路程时,我们被深深感动了,一种成就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李锦秀介绍说,这样的情景、藏族同胞的礼遇,他们每到一地都有深切的感受,援藏工作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万丈深渊、马失前蹄、如饥似渴、雪中送炭的真切含义。

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更加增加了长江委援藏专家的信心和激情。第一期援藏工作即将结束之际,在受援方希望能够再留昌都一年,而还没有征求家人同意的情况下,李锦秀又开始了第二个年度的援藏历程。

才智献三江

昌都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较恶劣、山高谷深、垂直落差大,社会经济发展落后。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又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面对任务重、技术人才奇缺的现状,长江委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开展对口援助工作。

长江委援藏专家不仅为昌都人民带去长江委人的一片深情,同时还带去中央的治水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为新世纪西藏水利的发展播下了思想的种子。在援藏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长江委援藏人员以高效务实的工作,为当地水利部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长江委第一批援藏专家工作组组长何英杰刚去昌都不久,就遇到了这样的事:县里在施工单位仅完成10%的任务时,就付给对方60%的工程款项,施工单位拿到钱后,就开始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此时县政府对该施工方已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了,一筹莫展。何英杰知道此事后,立即向该施工队挂靠的公司行文交涉,最终使得该公司向业主妥协,妥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鉴于当地的规划建设管理不太规范,援藏技术干部协助完成昌都地区第三批光明工程项目8座小水电工程、芒康、江达两县城防洪堤工程、贡觉县马渠河灌区工程的招标工作;参与小水电站、灌区、防洪堤农网改造等工程项目的设计、设计变更的审查;参与拟建水利工程项目的现场复合和在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检查;策划并落实长江科学院与昌都地区水利局共同组建昌都地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全面负责昌都地区水利局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对昌都地区48个在建水利工程设计变更及追加工程投资审查。

2002年的昌都地区水利局,全局只有一台电脑,并且没有一个人会用。援藏人员去后,培训出一批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并且在长江委的资助下,全局每人都有了一台电脑。同时,援藏的网络技术人员指导并完成昌都地区水利局新办公楼网络结构化布线,制作了昌都水利网网页,使局网络的更新由过去的静态变为可以动态更新,建立了自治区地区级水利系统、昌都地区地直机关第一个局域网站。

有一天晚上,昌都地区水利局正在使用的电脑网络突然崩溃,急坏了网络中心的援藏工程师谭华。他用尽了各种常规方法,都没有找出任何问题。此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室外气温零下20多度,最糟糕的是,那时突然停电了。他在机房点着蜡烛仔细检查每一根连线,同样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在来回几百米地跑过几遍,检查了两头的端口之后,已经是凌晨3点了。后来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他想到,网络线路经过几家住户的房顶,是不是在这中间出现的问题?好不容易熬到天刚明,他披上衣服就爬到房顶去逐一检查。在一户人家的烟囱上,他终于发现电线被烟囱冒出的热气烤焦了。他回去拿起工具,马上开始换线。早上上班的时候,网络又像以前一样通畅,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当地的职工,职工们的责任心渐渐增强。昌都地区分管水利的副专员李迎春说:我们西藏、我们昌都需要的就是像长江委这样的援藏干部,有了你们的工作我们就放心,有了你们的奉献我们心里才塌实。

昌都地区水利局规建科副科长袁玉艳在临别赠言时对李锦秀说:两年多来,与你和何工(何英杰)一起共事,虽然你们没有手把手的教授,但学到了学校和几年工作中没有学到的东西,受益匪浅。该局藏族工程师帕巴更堆这样评价长江委援藏人员:长江委援藏干部实在、实用!

雪域矗丰碑

素有千山之宗,万水之源之称的西藏,拥有排在全国前列的水资源,但西藏水利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因历史与地理的原因无法加入全国经济大循环而仍处于相当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