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人老方的故事
在三峡院土木公司的勘探队伍中,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汉子,他长年扎根深山,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是土木公司默默奉献的“老黄牛”,也是大家交口称赞的“万能螺丝钉”——他就是方春华。
称他“螺丝钉”,是因为哪里需要,他就牢牢“拧”在哪里:支护、焊接、架桥、修设备,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称他“老黄牛”,是因为三十年来,他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负重前行——悬崖打硐、雪水架管、深山布线、高空安装钻塔,再艰难的任务,只要交到他手里,总能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地完成。而“万能”二字,更是名副其实:从水上钻探平台加工到精密焊接,从设备维修到桥梁架设,他那双伤痕累累却异常灵巧的手,总能将难题一一化解。
2010年,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正值关键阶段,业主营地急需铺设一条长达13公里的饮用水管道。管线穿越地质复杂的小凉山断裂带,沿途山高谷深、云雾笼罩,坡度大多超过45度,最险处近乎垂直。机械无法进场,物料全靠人背骡驮。方春华临危受命,带领工人背着几十公斤的工具设备,如岩羊般攀行于绝壁边缘。他们啃干粮、喝冷水,白天悬空铺管,夜里打手电加工螺丝、研讨方案。没有路,就用砍刀劈开荆棘;遇深涧,便自制索道横越飞线。一场暴雨导致山体松动,砸坏了多日辛苦铺就的管道,他们咬牙返工,硬是靠双手一寸寸推进,历时一个多月,最终将“生命之水”引到营地,用最原始的方式创造了奇迹。
2022年12月,四川攀枝花仁和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急需焊接勘探平洞钻爆台车。方春华再次挺身而出。为省时间,他带人在工地搭棚吃住。隧道内闷热缺氧,焊接口要求零误差,他弓着身子在焊花烟尘中连续作业,汗水多次浸透工服,却毫不在意。除焊风管外,他还制作了27立方米水箱、多个钢筋石笼和水管,连续电焊半个多月,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2023年7月,新疆额敏抽水蓄能电站需在河上架设8座便桥方可施工。项目组紧急联系方春华。其时,他正在休假,得知项目困境,次日一早便飞赴新疆海拔2000多米的工地。为尽快完成任务,他在接近零度的雪水中清基、铺管、填缝、铺面。七天之后,八座便桥全部建成——架起的不仅是交通之桥,更是一座担当与奉献的精神之桥。
2024年岁末,正当人们筹备年货、期待团圆时,已在野外连续工作多日的方春华,因安徽当涂项目钻探平台加工紧急,又赶赴现场。发现材料不符,他冒寒风重新选料设计、焊接加工,直至腊月二十九工友尽数返乡,才整理好现场匆匆返家。春节未过,正月初六他又重返工地。天寒地冻、船板结冰,他昼夜赶工,仅用两天便完成了平台与护栏加工。
方春华技能全面:架索道、装钻塔、加工器材、做泥浆实验、搭脚手架……更难得的是,他从不挑拣任务,不计较个人得失,越是艰苦越向前。他不是虚构的英雄,而是三峡院土木公司众多一线勘探者的真实缩影。田世代、刘兴平、夏杜……这些名字和他一样,常年奋战在高原、悬崖、荒野之间,以脚步丈量无人之境,用双手托举重大工程——从三峡大坝到南水北调,从引江补汉到滇中引水,从乌东德到旭龙水电站,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正是他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牢牢钉在一线,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无闻的建设者致敬!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是这个时代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