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读《林一山回忆录》有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淘不尽那悠悠千古的精神和意志,如一方高高矗立的塔,屹立不倒,薪火相传。 ——题记
初闻不识林一山,再闻已是山中人
第一次听闻林一山先生的名字约莫是在上周,那时人劳的姐冲我笑得灿烂,伴随而来的是一本《林一山回忆录》,封面是一个侧坐的老人,中山装,戴眼镜,头发花白,不苟言笑却没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林一山…林一山是谁?”刚拿到书的时候,神思仍有些恍惚,不禁喃喃道出声来。隔壁桌的阿姨似乎有些诧异,“林一山你们不知道嘛,那可是咱们的鼻祖…”于是乎,我抱着崇高的敬意打开了这本书,缓缓走近林一山先生。
我自幼便长于阅读,少时聪慧,多有一目十行;待稍年长,接触到网络小说便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然而林一山先生的著作却让我费时颇长,一来是文章多有出彩猎奇之处,让人不禁反复揣摩,二来则是这本书本身,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沉甸甸的份量。每次阅读结束,合上眼便能隐约望到一江一河从远处奔涌而来,江是滚滚长江,河是岁月长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林一山先生在回忆录中的笔墨除却随记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学生时期,战争时期以及水利建设时期,首当其冲的学生时期着墨最少,然而余窃以为学生时期也是林一山先生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人非生而伟大,因而出生平凡却走向伟大才更加值得人敬佩。
林一山先生出身于微末,幼时受教育资源及条件所限,求学之路谈不上通畅,所幸有哥哥的理解和支持,再加上自身积极上进,先后经历威海卫英国教会学校,山东省济南高中以及北平师范大学的求学之旅,时正处于军阀混战、国民革命时期,走出农村面向城市致使林一山先生的思想发展受到了时代的深切影响,促使其迈出了走向革命的第一步。
从早期的爱国学生运动到独立的革命活动,从学生干部到共产党员,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林一山先生同万千爱国青年一样,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着新中国的道路,在不断的思考中,寻找引导新中国的思想。
革命的道路无疑是艰难的,终点布满鲜花,那么必然途经荆棘。在早期的革命斗争中,革命活动受到国民党政府极其残酷的打压,济南第一乡村师范的刘渠川,在南京请愿后返回济南被捕;济南高中学生会的领导干部孙善帅,疑为共产党员被捕,家中巨款保释失败惨遭杀害;老乡高世俭,受到特务监视跳车逃脱,惨遭枪击杀害。如此种种,不可不谓是鲜血淋漓,骇人听闻。
即便如此,严峻的形势依旧不能阻止爱国青年们前进的脚步,自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自我。我很难想象或描述这是怎样一种大无畏、大奉献的精神,但是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林林总总,莫过如此。
便是这样一群人,挺起新中国的脊梁。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林一山先生戎马生涯十二年,既是史,更是人,为我们缓缓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奇画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37年,“七七”事变如一响春雷绽放在中国的大地上,日寇猖獗,侵我中华,多少爱国志士弃笔从戎,保家卫国,投身于抗日战争之中。林一山先生便也是于此时临危受命,根据中共北平市委指示,撤到山东济南恢复党组织,随后建立胶东抗日根据地。很难想象,一个文弱的书生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上马从戎,下马执笔。
尽管在大势上中华民族必将走向胜利,但是战争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道理。天福山起义,遭受围捕、暗算,受到重创;雷神庙战役,理琪同志壮烈牺牲,林一山先生身受重伤。然而历史的洪流无法阻挡,无论是之后的“三军”西上,“三军二路”整编,敌后大生产运动,三次突围无不显示着共产主义光辉终将照耀在这片大地之上。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林一山先生又先后投身于东北解放区、辽南根据地的建设,为革命事业添砖增瓦。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依旧是雷神庙战役。经此一役,时任胶东特委书记,优秀的共产党员理琪同志壮烈牺牲,其在战斗刚打响时便在指挥中中弹,奄奄一息之际仍不忘嘱咐节省子弹,坚持下去。而林一山先生也是不遑多让,在战斗中被击伤右手,随后突围过程中原文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时我认为我的右手全被打掉了,只剩下一层皮,就一面跑一面用左手加劲想扯掉它,后来才知道右手腕只打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是不可能扯掉的。”其心智之坚定,行为之果断由此可见一斑。以至于在后来文革期间,林一山先生提到因为手有旧伤,不能干重活时不禁为之黯然神伤。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林一山先生人生的又一大转折发生在1949年,林一山先生放弃了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副主席,选择留任中南局,献身于水利事业。
在我眼中的林一山先生,无疑是一个标准的上世纪知识青年的形象,你能想象到的所有描绘知识青年的美好词汇似乎都可以套在林一山先生身上。他谦逊,对过去的显赫荣誉总是闭口不提;他儒雅,面对咄咄逼人的内部矛盾总会选择谦让,力求不让矛盾激化;他上进,面对未知的事物从不自以为是,能够静心专研;最重要的是,林一山先生有着知识青年的清高和傲骨。
林一山先生有过数次升迁的机会,但其都没有把握住,与其说把握不如说是林一山先生做出了自己的抉择。林一山先生一生主要做了三个重大抉择:首先是在青年时代找到了共产主义道路的革命方向;其次是在抗战以前自修了军事学并能够妥善运用;最后则是选择投身于水利事业,放弃了所谓“从政”的正途,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奉献自我。林一山先生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了“不悔”两字,或许只有像林一山先生这般纯粹的人,一心只想着为国家做事业的人才能如此坦然的说出这样两个字吧。
从荆江分洪闸到蒲圻,再到丹江口,葛洲坝,各个工程如一级级阶梯通往着三峡工程这一最高殿堂,在林一山先生的领导下长办也不断提升进步,最终成长到能够完成三峡工程这一举世瞩目的项目。此外,无论是南水北调,黄河治理,荆北放淤还是主泓南移等项目,都能看到林一山先生忙碌的身影。甚至于,退居二线后,林一山先生仍旧心系长江,参与设计了西部调水,江源考察等方案。我常喜欢用胸中自有沟壑来形容博识之士,那么林一山先生便该是胸怀奔涌长江之人。
林一山先生总说人的一生想要做的事总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尽管做的事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青年时期的设想,但待到老年时回忆起来总觉得以往虚掷光阴,失去了一些可以完成不少重要工作的机会。在我看来这样未免过于严苛,人的成长本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否定的过程,用成熟的思想去考较稚嫩的时候难免有失公允。立足于当下,谁能言未尽善焉?
我向来分不清究竟是时势造英雄,亦或是英雄造时势。也不敢断言,如果没有林一山先生,是否会有张一山、王一山出现,肩负起长江水利的重任。对此,林一山先生不敢居功,但是我知道正是有林一山先生,我们今天才能作为一个骄傲的长江人,饮长江水,谈长江逸事。
一条大江东去,但从没有人忘记他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