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文学天地 正文

在海拔4300米高原筑坝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秦建彬 | 发布日期: 2019-11-02

     治国必治边,治边必稳藏,稳藏必兴水。

  2019年9月30日12时12分,这是西藏水利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刻,长江设计院历时15年规划论证、勘测设计的拉洛水利枢纽成功下闸蓄水!

  这标志着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西藏水利发展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我国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利工程——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胜利,工程全面建成即将变成现实。

  此刻,作为长江设计院拉洛枢纽项目经理、拉洛水利枢纽设计代表处处长、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的熊泽斌受邀在坝顶布设的庆典主席台就座。

  接受采访时,他分享了那时的心情——心里想的是项目从无到有,从有到变为现实的艰难过程及长江设计人艰苦奋斗、创新拼搏而付出的青春、智慧,乃至至生命。他说,眼里有泪花转动。

拉洛有多难

  “拉洛工程干的苦,一般人理解不了。”从2014年接手拉洛的熊泽斌说:“拉洛是国务院161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项目之一,又是172项水利项目,也是西藏水利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从国家到地方都高度关注。”

  一难,拉洛项目从可研批复后直接转入施工阶段,初步设计、招投标设计与施工详图同步实施,工作周期压缩工作量繁重、挑战大;

  二难,要抢回主体工程承建单位更替导致的工期延长问题;要在概算不突破情况下,还得全力推动设计优化、施工简化、工期缩短等;

  三难,工程位于海拔4300米高程,高寒缺氧、风烈沙狂、昼夜温差大、气压低,气候恶劣,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设计技术员身体、意志都面临巨大考验;

  四难,组建设代处班子难。拉洛从规模、工程难度上都比不上乌东德、滇中引水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上可从容应对,但是要高海拔地区的设代处组建工作就让熊泽斌犯了难,迷茫了很长时间。

  熊泽斌说,每一个难点或挑战,就是一个个凶猛的拦路虎。我们一一攻克,坚持在拉洛的同事们很不容易,很感人。

抢工期,抢回来一年多

  拉洛项目来之不易。长江设计人从2004年起至项目开工,就近百次进藏深入工地现场调查勘察研究,编制夏布曲流域规划、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方案中融入了多少奔波与孤独、煎熬与苦累,皆随风雪黄沙印入血液。

  划定的工期58个月,任何人都耽搁不起,参加各方都深感压力巨大,不敢有任何闪失。

  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

  2016年底军队改革,主体工程大坝、德罗引水隧洞的武警水电部队撤离拉洛,为此工期耽搁了一年多。撤场后工作交接、技术评估、质量评估、施工项目招标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不及时处理,施工工期延长不可避免。

  更意想不到的是,当初多方选定获批的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灰岩骨料采区,因保护区问题明令禁采,一旦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替代料源,直接导致2019年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不能正常复工,后期施工进度受到严重影响。

  拉洛设计团队组织施工、地质和水工等专业勠力同心、加班加点,快速编制出武警水电部队撤离后的技术评估、工程招标、施工组织调整等技术性文件,为尽快复工提供强大支撑;

  同时积极寻求料源替代方案,最后通过大量试验论证和现场勘查工作,确定了酸性砂砾石破碎骨料的优化替代方案,成功解决了大坝沥青混凝土灰岩骨料短缺问题。

  熊泽斌和团队成员,还不满足,在工期与投资又下真功夫。

  通过施工期进一步的地质勘察和研究,将大坝基础强夯处理变为压重平台,优化处理范围;优化大坝填筑料选择,提出利用合格坝壳料剔除最大粒径80mm以上颗粒余料直接利用的方案,避免过渡料级配调整需要的骨料破碎与掺配,简化了施工工序。

  “急业主所急,急工程所急,通过主动的设计优化,真把眼看滞后一年多的工期抢回来了!”,熊泽斌说:“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在拉洛体现的淋漓尽致,为2019年国庆前下闸蓄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高原建坝我们有术

  水规总院沈凤生院长2018年在拉洛咨询时强调,拉洛是当前国内在建海拔最高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对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建坝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长江设计人,不辱使命。在工程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攻坚克难,通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提出了适合工程区高寒高海拔特点的沥青混凝土砂砾石大坝坝型及其控制标准、高海拔地区软岩地区深长隧洞设计施工方案等,为工程决策和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今年9月,一座高达61.5米沥青心墙砂砾石大坝耸立在夏布曲流域,实现了铸就高原“明珠”的梦想。

因地制宜推选当地材料坝。建坝之初,综合各方因素,特别是坝址地形地质条件、筑坝材料、生态环境影响、对外交通条件和工程投资等因素,还考虑高寒高海拔地区气候特征,最终推荐的沥青心墙坝具有较好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且工程投资省,各方认可。

三洞合一彰显设计智慧。枢纽右岸布置泄洪洞、导流洞和发电洞,拉洛电站厂房位于大坝坝脚下游右岸的总体布置方案很早就确立,但其如何布置更科学更省却困扰了设计多年,一直都没有定论。有三洞合一双进口、两洞合一导流洞独立布置、两洞合一泄洪洞独立布置等形式,最终考虑隧洞布置、结构、施工影响和运用及投资后选择三洞合一单进口方案。

攻坚克难设计创新为先。德罗电站德罗压力钢管由于受当地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冻土层及覆盖层厚等条件制约,压力钢管设计创新采用了浅埋式布置形式,全程不设支墩,钢管均埋设于冻土层以下,利用四周密实的回填土石限制钢管径向变形、隔绝外部温差,同时底部采用柔性砂壤土基础以适应钢管变形、避免应力集中,较好解决了高寒、软基、钢管保温、地基处理等难题,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在国内外无实践经验情况下,创新采用多级整流池结合台阶消能的方案成功攻克德罗电站侧堰泄槽设计水头大、弯道水流等技术难题。

施工设计要经受高寒缺氧的考验。“高寒缺氧”是拉洛工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工程区自然条件恶劣、海拔高、气压低、含氧量低,施工人员容易受到急性高原病的困扰,同时含氧量低还会造成机械功率降低,工程设计从深埋长隧洞、土石方工程和工期安排等方面着手,采取优选施工机械、防水排水、通风排烟、防寒保温等措施,不断优化施工设计,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地有事“找老于”

  “当初,考虑到环境艰苦、时间长等特殊条件,拟从社会招聘技术人员担任设代处负责人。”熊泽斌说,当听说在西藏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工作,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有的是父母不同意,有的是配偶坚决反对。

  谁去最合适,心底里都在盘算过。考虑有的身体状况,有的别的原因,一直都没有合适的人选。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到枢纽处的于习军,我随口对他讲愿不愿到拉洛去?”

  “去就去嘛!”,于习军毫不含糊就应承下来,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悬了很久的事情,妥妥的,瞬间解了燃眉之急,毕竟距离项目开工很近了。

  “说实在的当时心情是复杂、矛盾的,因为那里气候、工作条件确实太艰苦,回家后家人也明确反对且朋友、同事也劝我别去,担心50多岁的我身体吃不消。”于习军说:“最终接受这份工作,心底想的是有那么多的内地人能够在西藏工作、生活,为什么我不能”!

  这一去就是4年,“找老于”成为拉洛工地的口头禅了,打响了长江设计响当当的品牌。

  在拉洛干十多年地质工作的设代处副处长杜胜华介绍,老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不抱怨,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困难敢于挑战。重要的是,他长期坚守在工地,跑遍了拉洛每一片工区,掌握设计要求,了解施工工艺,能及时解答难题,赢得大家高度赞赏。

  这份赞许,是靠不辞辛苦跑出来的,靠坚守职责挺下来的。

  于习军工作总结中写道,在拉洛工作期间,我觉得最困难的主要是边坡巡查、验收工作,毕竟50多岁的人了,爬山、爬坡确实艰难。令人难忘的是35千伏线路巡查,35千伏线路是日喀则市向工地施工供电的唯一线路,中间要翻越海拔5400米高山,没有道路,只能徒步,我们从早上8点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多才返回营地,途中缺氧严重,[y1] [y2] 每走一步都艰难,但我们仍认真仔细地检查完了每一个塔基,并做好记录,很好地完成任务。

  冬季拉洛最难熬的季节,气温可达到零下30度以下,滴水成冰,水面上的冰层能让汽车直接通行,刺骨的寒风、暴雪更是让人感受到钻心的冷。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只要工地不停工,我和现场的设计小伙子们就坚持巡视检查、现场验收和技术指导服务。

  老于不老,才50来岁。但是长期呆在气压只有内地60%的高海拔地区,长期受到紫外线和缺氧环境的照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沟痕,增添了许多白发,冒出了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

  老于无悔,他在生活上和全体设代人员打成一片,关心爱护每一个同事,他以身作则,带领大家克服艰苦的身体与意志考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设代处年年获评拉管局优秀先进单位。

  “找老于”口头禅,是对拉洛团队、长江设计品牌的高度信任。

  今年9月,已奋战在北疆水利事业的于习军,受邀参加拉洛工程下闸蓄水庆典,他心情十分激动,觉得4年高原坚守值得。

干了16年,真不简单

  熊泽斌说,拉洛技术团队个个都优秀,事迹都十分感人。但是在西藏干了16年地质工作,服务拉洛项目就长达7年,工作认真、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设代处副处长杜胜华真不简单、真不容易,值得好好宣传。

  今年9月去拉洛工地质量巡查的傅萌主任,亲身体验了在4300米的艰辛和不易,对常年坚守拉洛、吃苦奉献、专业敬业的杜胜华,表示深深的敬意。

  7年拉洛地质生涯,见证拉洛从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到施工地质的全过程,是名副其实的拉洛地质通。他翻越了拉洛地区的所有高山峡谷,穿越过所有严重缺氧的隧洞的每一寸延长,见证拦河大坝的一点点长高。

  杜胜华对当前的艰苦只字不提,对规划论证期间的同事们付出的辛苦场景却历历在目。他说,由于高原缺氧,大家躺着的时候都感到胸闷、气短,有时还流鼻血。地质、测量、物探人员每天穿越在高程4300~4700米之间的山坡上,山坡地形陡峻,没有道路,每爬一步不仅要付出极大的气力。大多数时候中午在外就餐,以带的干粮充饥;钻探人员日夜工作,白天晒的头脑发晕,夜里需穿棉衣。有时带的水喝光了,就喝沟里的流水,有时还要淌冰冷的雪水过河。

  同事肖东佑写过老杜的工作场景,读来令人钦佩。他写道,2016年,当时已经是异常寒冷,都不敢张嘴说话,为了一个有争议的地质点,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给杜胜华建议采用参照或者类比邻近地质点的方法编录地质点,在零下20度再跑个七八百米就为了跑一个地质点不值,但是杜胜华只相信亲眼看到的真实和亲自“跑”出来的质量,他忍受着风寒,用一个多小时高质量编录了这个高质量的地质点,同事们无不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对,这就是对同事付出念念不忘,对工程质量孜孜以求的杜胜华。正是有他和一群敢吃苦乐奉献的长江设计人,拉洛前期的地勘成果多次获业内专家赞赏。工程开挖揭露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基本一致,拉洛工程地质勘察和现场地质服务工作质量获得参建各方的高度认可。

  拉管局旺加局长说,在技术质量上,他信得过老杜。

  在高原呆的时间久了,他的皮肤、脸呀等都晒黑了,脸上也挂起了“高原红”,头发也掉的厉害。高原上出汗很难,导致血尿酸增高而诱发痛风,2018年他发作过两次。体检不正常的指标也增加不少。

  身体上的苦与折磨都能承受,他说,最让他失落难忘的是,2004年在西藏干了7个月,放假回武汉想抱抱只有2岁多的儿子时,见他时儿子被吓哭了,哭着不让他抱,那种酸酸苦苦的滋味顿时蔓延全身。

  在QQ里和他交流时,他说要等到拉洛竣工验收后,才离开西藏。没有高大上的豪言壮语,有的是一份坚毅和奉献。

  2019年7月17日,水利部蒋旭光副部长莅临拉洛,对拉洛工程现阶段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设计要发挥龙头作用,把拉洛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给党中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拉洛项目经理、设计院副总工熊泽斌说,我们正按照蒋旭光副部长的深情嘱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坚守职责,持续艰苦奋斗,铸就雪域高原“明珠”,拉洛工程早日发挥效益,让西藏第二大粮仓—日喀则“粮仓”拥有水安全保障而焕发勃勃生机!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