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夏 秋 冬
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蕴藏着长江水利人特有的品质,无不竞相诉说着长江水利人的故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冬来,瞬息万变,唯有长江水利人的精神始终不变。
春
春,是乡愁。工作以来,每年临近春节家人都盼着能够回家过年。除夕年夜饭时,依偎在父母的身旁,看着父母那甜蜜的笑容,感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是一份莫大的幸福!而今母亲已经半瘫,父亲也愈七十,回家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为过年要值守,所以公司特许提前半个月回家看看,但是节前必须赶回工地。临行那天,工地不少朋友赶来送行,一定要我捎两瓶好酒回去,盛情难却但终究还是拒绝了。酒不能拿,这是纪律。
父母为了这个温暖的家放弃了太多太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新年至,年夜饭,将进酒,筷莫停。能够在每年过年的时候,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着满桌热气腾腾可口的饭菜,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是一种回味悠长的幸福……然而,减去来回路上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所剩无几,急匆匆把行李打包又踏上了返回工地的征程。早已习惯了工地的工作生活,习惯了一半以上的年在工地过。是党员,就要有党员的样子,忠诚,干净,担当,像一块砖扎根在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在工地不再是996,而是践行承诺24小时服务的007,这是我们的日常,包括春节。作为万千长江水利人中很普通的一员,春天里的坚守,就像那报春的飞燕,每年从来都没有停息过,成为了一种习惯。
夏
夏,是火热的。火热得就像在“一带一路”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最热的时候,路面就能烤熟鸡蛋,但钻机的轰隆依旧;火热得就像那安哥拉凯凯水电站的外业测绘,烈日下为防蚊硬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汗流浃背,连衣服都滴水,虽水包肉干活心情却酣畅无比;火热得就像渝西调水项目现场上演的师徒传奇,年过半百的师傅任凭汗水湿透双眼,依旧孜孜不倦的给自己的爱徒手把手分析着现场高边坡的围岩条件,端在手中的水半天都忘记喝一口。
长江水利人没有钢铁的身躯,却有着钢铁般的意志,炎炎夏季,哪怕温度都已超过40°,甚至是持续连月高温,外业工作中干渴难耐,随时都有中暑的危险,依旧是想方设法咬牙坚持。可曾想有人一天背四壶水,穿坏两双鞋;可曾想有人挥汗如雨,一天徒步几十里;可曾想有人轻描淡写清凉油抹头,干粮充饥,坚持打完最后一个岩层产状;可曾想有人中暑被抬进了医院,鼻子插入了输氧管,依旧手不离图纸。他们,是水利人冲锋在前一马当先的铁军。
高温下的坚守,更多的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带着科学精神的奉献。面对高温,大家机智选择了早起晚睡,凌晨六点不到,东方才吐鱼肚白,建设者们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挥汗如雨。在大西北的旷野上,在东南亚的雨林中,在高原的龙卷风沙中,野外测绘肩负再重的行囊也不会忘了捎带一瓶藿香正气液,难喝,但可以更好的工作。白天豆大的汗珠从额上、脸上止不住的往下淌,两眼冒金星,难受了就把风油精往太阳穴上一抹,提神、防蚊,还能降暑,于是又可以继续工作,奋战并享受着相对白天还有点清凉的深夜,睡眠不足6小时。可大家已经不再奢望深度睡眠,早已习惯了路边小憩,打个盹就是幸福,习惯了与烈日共舞、汗水为伴,习惯了在最疲惫的时候用最自信的微笑去坦然面对一切。
秋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抢险救灾最严峻的时刻。对于长江水利的专家而言,险情就是坐标,灾情就是命令,随时随地第一时间响应上级号召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但绝不是仅有一腔热血,而是本着科学、求实的作风,以最快捷、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搜集各方最新数据,全方位精准分析,以最快的速度提出立体解决方案,为前方提供有力的抢险救灾技术支撑。就在2018年的金沙江白格堰塞湖,长江委专家组连夜飞奔驰援,不但要克服从内地刚到藏区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而且还要在没有半点休息缓冲的情况下,高度紧张不惜消耗精力也要绷紧弦的意志,听汇报不多的时间水利专家大脑里全在放堰塞湖各种数据资料的电影。唯一共同的想法,就是争分夺秒拿出最优的排险方案,确保最低的损失平安渡险。
那个时候几乎是一个小时一个节点,救灾的节奏按秒过。现场观测、汇总数据、多方会商、比选方案、决策拍板……午饭不觉间已经变成了晚餐,用团队、奉献和科学贡献出长江水利人的智慧。那种决心不熬到白格堰塞体开始自然过流之前都坚决不合眼,此时此刻保持连续作战的长江委派出救灾专家组成员的眼睛早已是红肿不堪。但是救灾工作并没有因自然过流而结束,相反还要继续提供灾后及时、有力、科学的技术支撑,未来多天还得继续参加会商、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编写报告,能坐在椅子上稍微休息一下都是奢侈。终于金沙江下游河段相继出现洪峰,洪峰流量和影响面积和长江委抢险救灾专家组预测的丝毫不差,他们眼眶湿润了,更多的应该欣慰。我们可爱的一线抢险救灾专家心里装着的该是多沉甸的一份责任,他们比谁都懂,比谁都更清楚自己的职责。那几天,白格堰塞湖救灾现场,昼夜的温差、空气的稀薄、交通的艰难、饮食的不便……他们强忍着辛酸一次次把泪收进心底……
冬
冬,是雪白的。到达高原,呼吸显得尤为急促,克服高原反应,顶住高强紫外线,奋力沿着峭壁行走和攀爬,路很窄,好几次差点踩滑摔倒。每次都很难阻止雪水对鞋袜的渗透,冰冷难耐。晚上气温更低,头晕目眩、流鼻血,可简陋的生活设施又如何抵挡得住长江水利人现场奋笔疾图、分析数据的热情。实在熬不住了他们就多裹几床被子打个盹,醒了继续奋战,如果被冻醒就更好,直接继续工作。任凭门外寒风呼啸,屋内早已忘却了自己是在青藏高原。
克难攻坚,硬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长江水利人舍小家为大家,研究着“重大滑坡灾害动态风险评估与防控示范”科研课题、探索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勘测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的现场应用、创新性把无人机用于辅助性高原地质测绘……一个又一个成果的突破,让水利人在藏区咬着牙扛过来的严冬不觉多了几分暖意。无需炫耀,求实的长江人正一步一个脚印,走遍藏区的每一寸角落。当渠、河连成片,西藏拉洛那曾经遍地碎石、泥石流肆虐的荒原,变得充满盎然生机;易贡湖的生态综合治理,让昔日的滑坡逐渐增多了可餐的秀色。仿佛这一切,一次又一次被冻醒的夜,多少次不忍心看的那双冻裂发紫的手,突然间都变得值得!
冬,是长江水利人雪白高原上平硐中与尘斗、平硐外与风沙斗的担当。他们,我们可爱的长江水利人,或许深夜里流过泪,可也曾看到他们把陷入冰泥雪坑里的车成功推出那刹那间止不住的微笑;或许在高原上有过半夜缺氧头痛的煎熬,可也曾看到他们把引水隧洞贯通那一刻动容溢于脸无比的自豪;或许曾看到几个脏兮兮的“灰”人从野外艰难回到白雪覆盖的帐篷,洗净后发现那张张被高强紫外线灼得发紫让人心疼的面容,可也曾看到大坝截流时他们那一跃而起的欢呼;或许曾听到高原上风雪的呼啸与孤独吉他的和鸣,可也曾看到藏族同胞把雪白的哈达戴在他们脖子上时那无比的幸福,幸福得仿佛在冬季都能感受到格桑花的温暖。冬天的长江水利人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似乎已无需语言的赘述,早已跃然于眼前。
春、夏、秋、冬,都是美好的季节,四季竞相诉说的故事呈现出来的长江水利人特有的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不正是新时代水利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