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别关注 企业新闻 媒体聚焦 企业公告
首页 新闻中心 [break] 企业新闻 正文

肩扛“生态士兵”之责,守卫“绿水青山”之景——长江设计集团环境公司二十周年发展侧记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24-07-26

2002年,长江设计院(长江设计集团前身)事改企后,为健全专业体系建设,组建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拓展水土保持业务市场,2004年7月成立环境工程设计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环境公司”)。

   二十年岁月,团队跨越发展。环境公司从成立之初11人,发展到如今120余人,现有各类注册工程师90余人次,构建了涵盖环评、水土保持、水环境、水生态等专业的专家队伍和人才梯队。从环评、水土保持两个专业起步,发展到内设环境影响评价室、水土保持室、环境规划咨询室、环境工程室、环境技术研究室等5个专业室。

  二十年岁月,专业支撑有力。环评、水保专业全力支撑集团战略发展,累计取得环评报告书批复90余个,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批复250余个。开拓环境工程专业市场新领域,水环境治理、黑臭水体、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土壤修复等代表业绩遍及全国,开创多项集团第一。

  二十年岁月,创新持续增强。1个省级创新平台挂牌运转,1个环境工程实验室组建运行。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荣获各类奖励50余项,参编国家标准20余部,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专利132项,自主研发的净魔方、沃特灵等环保产品已逐步走向市场。

  二十年岁月,发展前景向好。环境公司从无项目储备无专业资质,发展到年度新签合同2亿元,单位产值规模20年增加22倍,取得环评甲级、水保方案、CMA检测等5项专业资质证书。

  二十年岁月,书写不凡。在集团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职能部门、兄弟单位的帮助支持下,一份份环评水保批文的背后,一幅幅水清岸绿图景的背后,是环境公司坚守初心、深耕技术、久久为功的二十载,也是环境公司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的创业史。20年不仅是长江设计集团高质量发展的一段缩影,也是集团环评水保专业支撑显著增强、生态环保业务版块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奋斗纪实。环境公司竭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江大保护,兢兢业业踏出每一个“正步”,践行“生态士兵”的职责使命,把企业发展答卷写在青山绿水间。

艰难突围的环保“新兵”

  回溯当年,2004年7月,来自长江设计院规划处、节水处等部门11位职工,成为环境公司“初创业人”。“一穷二白,项目匮乏,资质缺失,人才不足”是环境公司首任经理张惠的最深刻感受。

  跑市场赢客户、育人才强专业、增资质拓业务……一道道难题,等待着“业务愚公”移山开路。

  没有客户资源,项目哪里找?为此,公司领导主动出击,2个月跑遍了半个中国。经过不懈奔波,11月承接了第一个项目——厦门过芸溪流域综合治理。团队努力奋战30多天后,首个合同成果如约交付,蕴藏生态理念的技术方案赢得专家及业主肯定,也收获了我们开拓市场的信心。如今走近过芸溪,50年一遇的堤防标准确保两岸人民生活安澜,两岸生态廊道宛如为城市系上了一条“绿丝带”,鱼翔、鸟飞、人群闲庭信步的美景随处可见。

  无资质困局,如何破解?环境公司从“育人”起步,全员上岗培训,全员参加注册考试,当年员工的办公桌前,出差的背包里,人手一本考试教材,白天查勘现场,晚上游弋在注册考试题海。在这样的氛围下,3年时间20余人次通过环水保上岗培训,8人取得注册环评工程师证书。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水平提升、项目业绩等方面持续投入,步步积累,终于赢来收获。2005年取得规划环评编制推荐单位资格,2006年取得建设项目环评乙级资质,2009年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甲级证书,2012年取得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证书,2016年取得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2018年取得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证书,2021年取得CMA检测资质认证证书,2023取得环保管家服务认证证书。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谈起项目工作中遭遇的周折,谈及资质取得的艰辛历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谈昌莉如数家珍,“努力终有回报,环境公司的每一步成长,都来自于全体干部职工的不懈拼搏。”2023年,环境公司业务范围已遍布流域内外,产值规模大幅度提升,拥有5项高等级专业资质证书,这是“努力终有回报”最生动的注脚。

支撑有力的业务“精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型水利工程考虑防洪、发电等综合效益的之外,尤需考虑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时代展绿卷,环保挥椽笔。20年来,在集团服务国家水网、双碳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征程中,环境公司环评、水保专业艰辛地默默付出,高质量编制的一份份考据严谨、论证充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纷纷通过国家或地方审批,有力地推动项目从蓝图到开工的建设进程,书写了集团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生态答卷。20年来,累计取得环评报告书批复90项,其中生态环境部批复11项;累计取得水土保持报告书批复250余项,其中水利部批复45项。

  ——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多处环境敏感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公司主动作为,全过程参与工程选址选线、规模论证等工作,与规划、施工等专业开展协同设计,共同研究避让多处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就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湿地保护、植被及景观修复、受水区水污染防治等开展专项研究,17项环评支撑成果取得了农业农村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批复或意见,2020年9月环评报告书取得生态环境部批复。2020年12月23日,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

  ——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青峪口水库,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项目环境因素敏感,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围绕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需求,环境公司联合多专业对坝址选择、水库调度运行方案、移民安置规划、过鱼方式和增殖放流站布置进行了多轮协调和设计优化,同时强化技术力量配置,紧密协作严控11项环评支撑性专题成果质量,2021年9月环评报告书取得生态环境部批复。2022年4月20日,青峪口水库开工建设。

  ——位于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旭龙水电站,是“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项目区山高坡陡,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环境脆弱。同时,坝址周边泥石流沟道众多,弃渣场选址困难。水保方案提出了“条带式”防护,保护好表土资源;就地取材,改良土壤措施;植被块状配置,地表滴灌等,为构建“生态金沙,绿色旭龙”奠定基础。对泥石流沟道特性及防治方案开展专题研究,布设一系列泥石流沟防治措施。2020年7月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取得水利部批复,2022年9月26日,旭龙水电站开工建设。

  ——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水利明珠”西藏拉洛水利枢纽,工程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再加上海拔高、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植被恢复极为困难。通过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和措施的严格落实,实现了控制和减少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的目标,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低于10%提高到26%,极大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2022年11月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雪域高原“长出”了绿色奇迹。

  ——卡洛特水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杰赫勒姆河上,是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优先实施项目,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首个大型水电投资项目。水土保持相关基础资料匮乏,工作量大、难度高;项目区弃渣多、堆存较高,主要成分为泥岩,遇水易软化,参数降低,极易影响强震区弃渣场的稳定。基于此,环境公司先后建立了泥岩弃渣分层摊铺堆填技术指标,研发生态友好型的拦渣设施和截排水设施,并创新消能技术,富含“长江智慧”的水土保持工作亮相国际舞台。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在环境公司经理谢红忠看来,“环境保护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从来不是对立的两面,环境公司每位职工不断深耕专业技术领域,都是为了寻求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间的‘最优解’”。

全国开花的技术“尖兵”

  从治水患、兴水利的环水保专业支撑,再到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黑臭水体、土壤修复等新业务领域,环境公司传承长江设计集团的“绿色基因”,不断开拓探索,业务范围不仅“立足长江”,更“花开全国”,同步实现集团多个项目的“零”突破。

  东湖,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之一,然而80年代后,东湖水质持续恶化,物种多样性也随之大幅削减,湖中水生植被覆盖率从原有的70%左右减少至不到3.3%,“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基于“系统谋划、流域治理、规划引领”治理理念,环境公司提出《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后顺利承接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EPC总承包项目,创下当时集团总承包项目合同额之最。

  历经4年系统治理,东湖水质整体提升,主湖水质达到近40年来最好水平。相关成果,尤其是鹅咀水下森林示范区获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如今,连片丰茂的水草在湖水中随波摇曳,仿佛在和穿梭其间的鱼儿嬉戏共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图景跃然眼前。2022年底,第十四届世界湿地公约大会在东湖圆满落幕,东湖再次聚焦世界目光,成为世界级新名片。

  让我们将目光从位于祖国腹地的武汉东湖,延伸到更广袤的土地——

  梅溪位于浙江金华市区南部,是金华市重点打造的浙中生态廊道武义江上的重要节点。梅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是集团首个设计牵头的EPC项目,环境公司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生机、生计”共荣的系统治水思路,以治水推动引领流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水文化串联生态与民生,打通水脉、挖掘文脉、带动金脉,着力打造“安全梅溪、生态梅溪、文化梅溪、智慧梅溪、幸福梅溪”,勾画出具有山水、田园、诗意的美丽梅溪画卷。梅溪先后获评或入选省级美丽河湖、“生态环境创新工程百佳案例”、国家水利风景区。

  向山地区位于马鞍山市东郊,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集团承接的首个EOD模式项目。作为全国唯一在采矿山试点项目,环境公司从矿山生态修复、水务环保治理、土地整治、产业升级等方面,在实践中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筹发展。经过2年的系统治理,水质显著提升,昔日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变身网红打卡地,有力促进了向山地区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

  新疆的阿拉尔市,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离沙漠最近的城市。偏少的降水,加上多年蒸发浓缩,工业尾水在这里形成了典型的干旱区高盐高碱水体——氧化塘,水生态系统单一、自净能力差、内源污染严重、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受限、水体分割严重、破碎程度高,可借鉴经验少……。作为集团开拓新疆的首个水环境总承包项目,面对种种困难,环境公司通过40余次小试和中试数据,提出“控源截污、水质提升、活水循环、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的技术方案和以“净魔方”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技术体系,阿拉尔氧化塘实现“污水变湿地”的彻底转变。

  把目光再移回武汉,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境公司瞄准机遇,苦练内功,积极开拓土壤修复市场。开讲座、引人才、买设备,在学习中提升,在实验中积累。2022年12月,成功承接武汉葛化南区地块土壤修复项目,为集团首个土壤修复类项目。如今,武汉葛化南区地块已“净土”交付,武汉冶炼厂地块、武汉吕墩化工厂区地块施工现场如火如荼,我们坚信探索的步伐将越走越广。

  此间青绿,江河竞秀。越来越多的干涸河段重现碧波,越来越多的城市之美被碧水激活,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越来越多的脸上浮现甜蜜笑意……在环境公司的不懈努力下,这样治水布新的故事正在各地不断上演。

坚持不懈的“强军练兵”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公司“创始人”张惠说。

  从无项目到环评、水土保持、环境工程、环境规划、环境技术研发等“五朵金花”全面绽放,从传统水利水电到市政交通、火电核电、土壤修复等业务齐头并进,这是环境公司持续推进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新兴局面。

  公司老专家老同志,是新职工们信赖的“导师”。在他们看来,环保工作可谓日新月异,在指导新职工的同时,自己也处于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在多位年轻职工眼里,报告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讨论会上逻辑严密的提问,是企业导师们带给大家最深刻的印象。

  “人的成长不仅是专业技术的提升,也含畏难情绪的消解、学生思维的转变,水土保持方案因具体条件不同,可谓千变万化,想偷工减料套模板是无稽之谈。”高春妮说。

  “导师制”是环境公司兴技术、强人才的众多手段之一。多年来,环境公司选派人才出国进修、强化项目现场锻炼、鼓励专利申报等方式,持续不断“强军练兵”。一批批新入职的“职场新兵”成为“环保士兵”的中坚力量,一位位曾在水利等专业深耕不辍的“职场精英”,取得相关证书后转型在环保领域“发光发热”。

  2016年,环境公司组建环境工程试验室,水魔方、沃特灵等净水材料在此得到模型实验,进而推广到业务工作中。来自阿拉尔、瑞昌、涨渡湖等不同地区的水环境数据在此记录,为技术进步提供实践支持,其中阿拉尔的水质检测数据就多达2000余项。

  依托环境工程实验室,2019年2月,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省级创新平台挂牌成立,平台运行至今已承担50余项生产科研项目,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获得各类奖励5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22项;授权专利132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110项;参编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部,主编团体及企业标准10余部,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与青山相映,伴绿水前行。从“筚路蓝缕”到“行稳致远”,二十年来,环境公司始终在“山更青,水更绿,土更净”的奋斗之路上踔厉奋发,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士兵,让清波碧水穿梭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之间,流淌在乡村城市之中,滋润在人民群众心田,始终以赓续不止之姿守卫“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