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援团洲——长江委技术支撑华容县团洲垸重大险情处置纪实
“隆—隆—隆……”伴随着排水车发动机的阵阵轰鸣,几百台抽水泵昼夜开足马力,将滞留在团洲垸内近2亿立方米的积水源源不断排向洞庭湖。大堤上,排涝的队伍排成了长龙,团洲垸的“修复”正在加快。截至7月17日,垸内水位较堤防决口合龙时下降约1.5米,累计排水量6000余万立方米。
7月5日下午4时许,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重大险情,决口面最宽达到226米。仅仅8个小时,近50平方公里垸区成为一片汪洋。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按照水利部部署,长江委第一时间调动专家队伍组成水利部工作组、专家组、水文应急监测组向前方集结,指导并协助华容县团洲垸处置决口险情。
两百多公里之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长江委行政楼15楼的防汛会商室内,气氛也格外紧张。6日一早,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长江委主任刘冬顺主持召开专题会商,召集委内专家分析研判团洲垸决口险情,细化部署处置工作。协同上阵,“智”援团洲。一场与洪水博弈、与险情赛跑的战役就此打响!
为家园坚守
险情发生当晚,以长江委澧水公司副总经理骆诗栋为组长的工作组和以长江委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李蘅为组长的专家组第一时间抵达决口现场。
此时,决口面宽度已达150余米,巨大的洪流裹挟着堤脚剥落的泥沙,在黑夜里发出低沉的“咆哮”,让人不寒而栗。
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5日深夜到6日白天,李蘅带领专家组一直坚守在大堤上,他们反复查看溃垸内外水位落差,参加前线指挥部的险情处置会商,与现场各方专家一道研判险情发展趋势,商讨后续封堵措施的具体方案。
作为有着近20年一线除险经验的防汛专家,李蘅发挥自身技术专长,为重大险情处置提出科学严谨的参考方案——
“虽然洞庭湖水位在缓降,但目前仍处在主汛期,一旦遭遇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加大,防汛压力势必将进一步加大。”李蘅分析道,“只有尽快封堵决口,才能有效减轻洪水对钱团间堤的压力,也有利于尽早抽排出团洲垸内的积水。”
6日下午1时,团洲垸湖堤内外的水位基本持平,决口封堵开始。
但局势总是瞬息万变。8日上午11时许,钱团间堤突发两处管涌险情,严重威胁到“第二道防线”的安危。
正午的大堤,地面温度高达40度,专家们顾不上休整,马不停蹄地赶往出险地点展开地毯式查勘,指导当地多方力量加紧处置险情。
通过综合研判两处管涌险情,在管涌点采取抢筑砂石反滤围井基础上,专家组建议分别以开导渗沟和疏挖排水反滤沟的方式降低区域整体地下水位,有效控制住了险情的进一步发展。
以长江委澧水公司副总经理沈坤民、长江设计集团副总工程师胡清义为组长的水利部工作组先后接替赶赴现场,不间断对钱团间堤高风险点位重点巡查,督导当地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做好巡查值守,对防汛备料、专家力量配置、砍青除障、险情监测等提出针对性意见,并对团洲垸抽排水对堤防的防冲保护提出相关要求。
“间堤28年未接受洪水考验,经过长时间高水位浸泡,堤身含水率增高,将极大增加散浸、管涌等险情发生的概率,必须严加防范,确保‘第二道防线’万无一失!”前方工作组协调人、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二级巡视员沈华中说。
10余公里长的间堤,专家们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日头毒辣,每个人都被晒得黝黑,脸颊淌下的汗水变成了泥浆,衣服上的盐渍清晰可辨……
经过多方昼夜鏖战,8日晚10时许,决口终于完成合龙,标志着团洲垸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然而,合龙只是第一步,如何安全有效地排出垸内近两亿立方米的积水,成为摆在长江委专家面前的又一挑战。
专家表示,退水过快也有可能对堤防安全造成影响,因此,水位日降幅建议不超过30厘米,排水工作还需要相对长的一段时间。
“间堤后面就是家,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让百姓早日重返家园。”李蘅坚定地说。
与洪水赛跑
“请速到团洲垸抢险现场开展水文监测!”
5日下午6时30分,水利部、长江委的指令刚刚下达,长江水文局党组书记、局长程海云当即组建水文应急监测队和内业分析组。
水文应急监测队分三组从武汉、岳阳火速赶往团洲垸大堤险情处置现场,第一时间在距离决口处约230米的堤内,安装上水位一体化自记仪,并使用无人机监测决口宽度,在堤外距离决口40米处布设监测断面,结合堤内已设置的水位观测点,同步监测大堤内外水位并计算水位落差。
晚11时,监测队报出三个关键数据:决口处堤外水位31.27米,堤内水位29.53米,水位差1.74米。
“团洲垸总面积55.03平方千米,可承载的洪水容量有限,要推算垸内何时达到满蓄,就要实时监测掌握决口处的洪水流量。”水文应急监测组组长罗兴说。
决口附近的水流越发湍急,水文快艇随时可能被冲进垸区,但时间不等人,险情更不等人。大家屏住呼吸,一边尽力稳住自身重心,一边将快艇安装上监测设备,向决口处进发!
6日0时30分,“流量5080立方米每秒”——第一份宝贵的决口处流量测验成果报出;半小时后,监测队又乘着快艇,开始了决口处的第二次流量测验……
近28个小时的不眠不休,6日中午12时,队员们终于等到好消息:大堤内外水位接近持平,封堵决口迎来最佳时机。
此后,队员们每隔一小时,便向合龙施工单位提供决口宽度和流速变化情况,为合龙方案的优化调整与进度控制提供有力数据支撑。随着决口封堵进程的不断推进,每一次数据的报出,就意味着离合龙更进一步。
完成合龙当晚,坚守了四天三晚的长江水文应急监测队难抑激动,他们将印有“长江水文”的旗帜牢牢插在了合龙处大堤的正中央。
……
曾参与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溃垸险情全过程应急监测的“老水文”,现任长江水文中游局局长的毛北平感慨不已:“过去依靠传统水文监测设备,工作效率受到极大限制,团洲之战可谓印证了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实力!”
据悉,在此次团洲垸险情处置中,无人机、无人船测流系统、三维影像全站仪等现代化水文监测设备“联袂出击”,实现了对决口水位、流速、地形、口门宽度等水文要素的快速获取,为长江水文“尖兵”插上了科技的双翼。
护洞庭安澜
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险情发生后,来自长江委长江设计集团、水文局、长科院的后方技术支撑团队时刻关注前方进况,运用数字孪生长江行蓄洪空间成果,强化风险研判,为险情处置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7日晚11时,长江设计集团设计甲楼10楼灯火通明。水利规划院防洪减灾部主任刘佳明与技术团队正紧盯大屏幕,屏幕上溃口与间堤、主堤的空间位置,垸内被淹没区域的水深、地理高程等信息皆一目了然。
作为长江委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长江设计集团成为此次抢险大后方的“主力军”。
险情发生后,刘佳明与防洪减灾部技术团队运用数字孪生行蓄洪空间平台,坚持底线思维,迅速开展对钱团间堤溃堤后构筑“第三道防线”建设方案的洪水淹没数字孪生风险图绘制,动态分析不同方案下的影响范围、风险损失、转移人口、淹没水深等信息。
决口具备封堵条件后,他们又与前方专家组密切配合,连夜分析估算封堵合龙的准确时间。同时,结合此次溃垸堤防的不同工况,制定出封堵后垸内积水抽排的具体方案,为当地部门处置险情、安置受灾群众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长江水文也闻“汛”而动。5日险情发生当晚,水文情报预报中心立即成立内业分析组,与现场应急监测队联动,第一时间开展成果分析。
深夜的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会商室里,讨论声、键盘敲击声不绝于耳,长江委水文局副局长官学文与预报员一道,仔细查看现场监测传回的数据,结合洞庭湖“四水”来水情况,开展水情分析。
预报员利用综合调度系统对流量进行在线分析,反推得出决口的进洪流量,同时,结合团洲垸决口处大断面宽度等数据,其水位容积曲线图也随之自动生成,为长江委应急分析会商提供决策支撑。
长科院则成立了由姚仕明副院长牵头,河流所、空间所、岩土重点实验室和科创公司共同参与的技术专班,及时对团洲垸险情发生区域进行遥感监测动态分析,开展决口封堵前后,间堤在不同位置溃口方案下多种工况条件的洪水风险分析,为前方工作组、专家组排查间堤隐患、处置突发险情提供科学依据。
前后方联动协作,依托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长江委会商科学调度长江上中游水库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三峡水库等长江上中游水库群拦洪,加快了中下游干流和洞庭湖的退水速率,降低洞庭湖七里山站水位0.3米,使其提前1天退警,从而降低了“第二道防线”钱团间堤的防守压力和决口封堵时的施工难度。
目前,团洲垸排涝工作还在稳步推进中,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长江水利人用汗水和智慧,为灾区百姓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创新得到实战应用,提高了抗洪抢险的效率,更为未来长江流域防灾减灾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烈日微风下,钱团间堤依然屹立。相信用不了多久,团洲垸的百姓一定能重返家园,万家灯火又会重新温暖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