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注铸专长,成就水工程治理“金字招牌”
20年能改变什么?20年能带来什么?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作为全国勘察设计单位唯一一家病险水库治理专业技术单位、水库大坝加固提升领域标杆,长江设计集团长江设计公司水利水电病险工程治理咨询研究中心给出了精彩答案。
为适应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诊断和除险加固市场发展需要,经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和长江水利委员会批准,工程治理中心于2003年揭牌成立,开启了砥砺前行、逐梦奋进的发展篇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20年,是工程治理中心踔厉奋发、创新不怠的20年,是取得重大经营突破、深耕病险工程治理的20年,是履行公益职能、扛起企业担当的20年,是谋篇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20年。
应运而生,扛起水工程治理重任
我国9.8万多座水库星罗棋布于祖国江河,是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的“中流砥柱”,护佑着百姓的安全保障和民生福祉。
大坝水库有其生命周期,并非建成后就“一劳永逸”。据了解,我国水库大坝大多修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年久老化、自然灾害影响,加之“重建轻管”,给水库安全带来严峻风险和挑战。
病险水库是我国防洪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和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水库一旦失事,将对下游造成毁灭性灾难。正如人生病了需要医治,水库“病”了,同样需要看医生,需要加以“医治”。
1998年大洪水后,随着大江大河大湖的初步治理和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病险水库日益成为防洪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除险加固的需求愈发迫切和必要。
在为湖南省长沙市株树桥、湖北省石门集、江西省老营盘等十几座病险水库的“诊疗开方”中,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治理技术团队(即长江设计公司工程治理中心技术团队前身)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病险水库诊断治理技术沉淀与经验积累,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
株树桥水库大坝自1990年下闸蓄水即出现渗漏,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998年7月,大坝渗漏部位状况进一步恶化。从1995~1999年,业主委托了多家单位进行渗漏检测与堵漏处理,均无果而终。
规模大、难度大、深度大、影响大,该项工程的复杂性令人望而却步。长江设计院工程治理技术团队于2000年临危受命,接手了这项任务。结合株树桥水库的设计特点和运行情况,技术人员在水库蓄水条件下,采用水下彩色电视检测技术对面板堆石坝进行渗漏检查,查明了最大水深达70余米的大坝渗漏源及渗漏形态。通过除险加固处理,把株树桥水库大坝渗漏量减少到不足治理之前的千分之五。
国家自2000年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投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空前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正是基于对此清醒的预见,时任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的钮新强院士洞察先机、积极谋划,凝聚技术优势,将工程治理技术团队组建成专业单位。2003年6月,经主管部门批准,工程治理中心正式成立。
承载着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诊断和除险加固技术发展的需要,肩负着“治愈”病险水库的时代重任,工程治理中心在武汉应运而生,秉持着“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工程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宗旨,积极创新推广病险水库诊断治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力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病险治理技术水平提高,推进水利水电工程病险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工程治理中心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谋划,社会责任和企业效益“双腿”并行,业务快速发展。从市场经营“网络”一片空白,到谋划重点区域开展“片区”经营的全面布局,从依托公益职能扩大市场影响,到专业协调带动、不断有委托方“慕名而来”,从最初的湖北等周边市场,到服务项目拓展到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治理中心始终坚持“市场就是生命”的理念,以实力赢得广阔市场份额。
时间的指针快进到2012年。彼时,国家投资开展的大规模的数轮病险水库专项加固建设暂告一段落,工程治理中心存量业务发展节奏放缓。工程治理中心领导班子积极认清形势,打造工程治理高端智库,拓展业务方向、拉长业务链条,从水库安全评价、安全鉴定成果核查、除险加固勘测设计延伸到涵盖工程设计、蓄水安全、鉴定咨询、新材料新技术研发、检测监测、建设管理及总承包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铸就了水库大坝加固提升领域的行业坐标。
在市场开拓成效方面,工程治理中心完成湖北、广西、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300余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上千公里的堤防险段设计咨询等工作;开展安徽凤凰山、四川青峪口、三坝、高景关、云南民乐河等20余座新建大中水库工程;完成四川都江堰一号闸、二号闸、重庆开县生态调节坝等新建水闸工程;完成四川宜宾、重庆巴南长江生态堤防、江西高安水美乡村、赣江吉水水生态综合治理、湖北当阳沮漳河等20余项水景观综合整治工程,江西彭泽、龙头山等10余座泵站工程;实施100余座水库大坝智能化改造;承担了国内外水库大坝水利信息化提升、监测及管理智能化改造、深水渗漏检测、水库清淤等项目,水库治理工程业绩在行业中名列前茅、最为丰富。
谋发展、闯市场的同时,工程治理中心主动做好治江事业技术支撑,积极承担有关社会公益责任。作为水利部指定的大坝安全鉴定成果核查单位,工程治理中心成立20年来,已负责完成湖北、河南、广东、四川、广西和海南等(市、区)中央补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中3600余座水库三类坝安全鉴定成果核查工作;持续开展水库加固技术帮扶,配合部、委、集团完成应急抢险、帮扶、督查、暗访等公益项目,技术支撑长江委病险水库加固建管。
手到病除,病险水库的“专家门诊”
长期以来,水库大坝渗漏检测都是国内外大坝安全领域难以攻克的“痛点”“难点”。
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说工程治理中心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专家门诊”毫不为过——
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是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单位;
立足长江放眼全国,凝聚大量水利工程经验,对各类坝型及病险水库“疑难杂症”见多识广、了如指掌;
人才专业面宽、专业跨度大,依靠长江设计集团院士、大师、专家等的坚实技术支撑,治理中心的发展如鱼得水。
技术领先就是核心竞争力。工程治理中心始终立足水库大坝安全领域工程需求,致力于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在水库大坝安全诊断、堆石坝除险加固、百米级深水检测与水下堵漏、水库管理信息化、大坝混凝土表面保护材料、水库放水设施智能改造、水库清淤成套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解决了不少病险水库中的“疑难杂症”。
2008年,湖北省荆门市李家洲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因地下水系联通,造成5公里外的漳河水库大量外漏,并危及库岸稳定及下游的防洪安全。
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委托,长江设计院承担漳河水库渗漏抢险。工程治理中心临危受命,作为险情处置项目技术负责方,克服地下矿道深达百米、库岸沿线采空区分布杂乱、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等诸多困难,迅速作出“水库一侧未发现明显集中渗漏通道,渗漏主要为库水通过强透水岩石渗入老煤矿采空区空腔所致”的重要判断,在进行一期防渗帷幕的应急堵水措施同时,开展突水巷道集中堵水,最终成功处理了透水险情。
为百米级高面板堆石坝做手术“除病灶”,敢为人先,铸就了诸多高坝大库治理国内先例。2010年,湖南白云水电站面板坝漏水量达1.25立方米每秒。应业主之所求,工程治理中心积极组织研究检测方案,首次采用声呐技术检测出大坝渗漏区域位于面板左下部盖重以下部位,赢得业主的信任,为2014年长江设计集团承担白云水库治理工程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于2015年成功完成了渗漏治理。
不仅除病险,还能“换新颜”“强内核”,在工程治理中心的服务下,安徽省安庆市花凉亭水库实现了从病险水库到AAA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花凉亭水库由于大坝存在渗漏和抗震安全等问题,于2009年列为病险水库。承接该项目后,工程治理中心技术团队在设计中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花凉亭水库加固后,不仅水库大坝达到安全要求,安全监测自动化程度和安全管理设施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坝区环境发生彻底改观,不久后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AAAA级旅游景区。
啃“硬骨头”、接“烫山芋”、攻“老大难”,在湖北陆水水库、广东阳江平堤水库、广西磨盘水库及澄碧河水库等诸多大坝安全问题的处置中,工程治理中心技术团队用事实证明了技术实力。
如果按时间先后顺序,在地图上标注出工程治理中心承接过的项目,会发现每一个项目都像一面旗帜,以此为切入口,周边的除险加固项目市场都会迅速打开。最远的示范样板还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
2019年5月,位于柬埔寨的D水电站大坝漏水量高达1.8立方米每秒。受业主方委托,工程治理中心对D水电站进行渗漏检测。针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渗漏隐患水深大、点分散、流速小、隐蔽性强的特点,工程治理中心采用高精度声呐检测与示踪影像相结合的视声一体化深水渗漏检测技术,直击险库“病灶”,守护大坝“健康”。
经检测,该大坝存在两处明显渗漏区,系局部坝体塌陷、面板破损所致。查明情况后,现场技术人员立即采用水下加固技术对其进行应急抢险处理,并在一个月内完成现场施工。
一座座筋骨强健后的水库,一场场被化解在萌芽状态的险情,都见证了工程治理中心的成就,铸就了水库大坝安全领域的品牌。
持续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工程治理中心创新文化氛围浓厚,科研创新成果丰硕,市场开拓有方。在市场、科技、人才领域长期同时发力且成绩骄人,工程治理中心靠的是什么?
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卢建华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再创新!”
随着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竞争呈白热化,很多企业提供同质化服务产品,不断压低价格。如何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手上要有几把技术创新的“刷子”。
“解决水库大坝全生命周期中遇到的挑战,消除或减轻各类安全隐患,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国家大坝中心副主任、原工程治理中心主任谭界雄表示,我国已经走在世界筑坝行业的前列,但病险水库治理的经验总体不多,必须依靠创新,才能在复杂技术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迫切的发展需求,有摆在眼前的难题,工程治理中心坚持自主创新,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做实核心大坝安全技术领域、延伸高端咨询领域,实现了核心特色业务做精做强的目标,始终保持在水库大坝安全产业链的顶端,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业界标杆的深水渗漏探测与堵漏技术、全坝型疑难病害加固技术、走向产业链新蓝海的水库大坝监测改造与信息化管理……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工程治理中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永不满足、求新求变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态度则为他们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
科技创新不断提速推进,在工程治理中心发展路径中留下越来越清晰的足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做好支撑。工程治理中心是中国大坝安全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大坝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坚实技术支撑单位,同时还服务于水利部水工程安全与病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大坝安全诊断及加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形成了工程实践促进科研创新、创新成果反哺工程实践双向循环的创新之路。
——响应需求,精准创新。围绕水库大坝安全运行、信息化管理、特种加固的重大需求,工程治理中心牵头组建国家大坝中心大坝水下安全保障联合创新团队,授牌成立了水下智能检测及深水堵漏创新团队、智慧水工程创新团队、大坝保护新材料创新团队,加快源头创新。
——依托项目,激发创新。多方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省部级重点研发课题等30余项,为相关领域决策支持及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厚积薄发,奖项丰硕。水库大坝安全领域科技研发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力发电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长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软件类)金质奖等20余项重大奖项。
——源头创新,行业领航。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及软件著作权1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出版《水库大坝》系列专著6部,其中,《水库大坝水下加固技术》为我国第一部水库大坝水下加固技术方面的专著。主编行业规范5部,形成了水库大坝安全系列核心技术。当前,工程治理中心正牵头主编《水库大坝加固设计导则》,是为水利行业大坝安全领域从业人员“量身打造”的必学“工作指导书”。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以“人才强”为“创新强”的起点,工程治理中心致力于加强大坝安全技术人才团队建设,走出了一条“人才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
明确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引进培养的重点,当前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占在职员工总数近80%;
在项目一线锻炼青年技术骨干,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点工程项目领域发挥作用,大胆任用40岁以下青年人才,促进员工个人梦想与治江梦想融合、个人价值与中心发展对接;
大力推行创新研究团队,多措并举实施人才激励,加强技术成果的凝练总结,定期组织各种层次的科技讲座和学术交流……
从成立之初的14人技术团队,发展壮大到如今的105员“悍将”,工程治理中心培育了具备开阔视野、具有行业领先技术水平的领军人才,构建了大坝安全技术领域专业门类齐全的人才梯队。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20载栉风沐雨,20载乘风破浪,工程治理中心党总支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于高质量发展中聚内力强党建,以党心聚人心。
“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是工程治理中心党总支党建工作的一大亮点,做到了业务拓展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工程治理中心在漳河、白莲河水库除险加固EPC工地建立党小组,积极探索“党小组+项目部”的模式,组织青年党员到工地联学联做、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党小组的政治保障作用。
不断强化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工程建设现场、在重点项目和艰苦地区、在水利抢险救灾危险关头、在面对新冠疫情复工保产的严峻考验时刻,时时都有工程治理中心党员的身影冲锋在前。
“这是一个专业、专注、富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团队。”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启贵给予了高度肯定。
20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工程治理中心发展的高度;20年更是一个起点,标记着工程治理中心为梦想再出发的起跑线。
勇担使命开新局,凝心聚力再出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长江设计集团和长江设计公司的领导下,工程治理中心行稳致远,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阔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