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百年党史 忆百年三峡】⑥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记录
三峡竣工百年梦,大国重器书华章。2020年11月1日,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效益全面发挥;移民生产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库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
巍巍大坝起,高峡平湖出。三峡工程见证了设计总成单位——长江设计院挑战世界水电设计技术之巅的智慧,而其中关系民生福祉的移民安置,更是长江设计的一张金字招牌,为后续水库移民提供了示范,立下了标杆。
安民为天百万计 风雨兼程数十载
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从上世纪50年代的前期调查、专题论证到1990年代后的初步设计、实施设计及实施组织,三峡移民安置历经了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艰苦实践。
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繁杂且责任重大的前行之路。
按照三峡工程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工程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共20个县(区),12座城市,114个集镇,1632家企业。湖北秭归、巴东和兴山县城,重庆万州的天成以及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和丰都九个县城全淹全迁。
动迁人口方面,坝区搬迁安置1.38万人,水库区和坝区合计搬迁安置131.02万人(其中外迁安置19.62万人,分别安置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12个省(市)254个县(市、区)4846个移民安置点。),大于2019年全球41个主权国家(地区)的人口规模。
作为三峡工程移民规划、实施和验收的主力军,长江设计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同时又充满了建功立业的决心:移民数量如此巨大,涉及范围如此之广,困难程度如此之高,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披星戴月,兢兢业业,强化规划,优化设计,留得住乡愁,稳得住民生。
移民安置,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难事”:补偿政策衔接要合规,老百姓诉求多样;关山千重思乡情,面对安置地的新生活,不少村民顾虑纠结;利益冲突在所难免,产权归属、邻里纠纷,都是工作绕不过的坎。
围绕落实补偿政策工作,长江设计院副总工尹忠武和同事们一起入家入户,从实物数量、移民政策等,一遍、两遍,好几遍地向当地群众和地方干部解释说明,直到他们最终确定实物数量、理解移民政策,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这些细致的工作,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数不清的论证,无数次的奔走。在房屋、建设用地方面,长江设计院坚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至所急,从人均住房面积提升、居住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科学论证,编制的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城集镇人均建设用地由原先30—50平方米/人提升至70平方米/人。
……
移民安置时间历时17年,横跨国家4个五年计划,完整记录了长江设计人员为移民工作砥砺求索的坚实步伐……
九成之台垒土起 规划引领新发展
搬迁只一时,居住一辈子。
做好移民安置大文章,必须要用心用情用力,落实落地落细,必须要深入一线,摸清底数,理顺方向,围绕重点工作提出相应的思路和举措,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成果中,用规划引领新发展。
“在三峡工程移民论证及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我国相关行业规范只有1984年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设计规范》”尹忠武表示,“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水库移民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加之三峡百万移民工程之巨前所未有,‘84规范’已无法满足现实的工作需要,迫切需要制定新的符合三峡实际的移民工作条例”。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移民规划工作就此拉开序幕。
规程规范是移民规划设计的依据,就像战场上士兵手中的武器。在这一充满艰辛、曲折和辉煌的进程中,长江设计人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以创新的思维,充分结合当时国家法律法规,总结我国以往水库移民工作的经验教训,在国内众多专家特别是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国内多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共同协作下,综合考虑三峡移民安置涉及的农村、城镇、工矿企业、专项设施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以《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为核心的三峡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移民环境容量和库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规划团队以实现移民安置、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标,创新引入环境容量分析理论,创立了移民环境容量分析理论和方法,既保证了农村移民安置有充足的生产资源,又保障了城镇建设不超载,促进了库区资源、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
工矿企业能否移得出,合理确定迁建补偿投资额度是关键。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工矿企业包含化工、建材、医药等多个行业共计1632家。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规划团队研究提出将当时经济领域国有资产评估和方法引入:首先进行资产评估,并以评估成果为基础,按照水库淹没处理原则进行补偿投资核算。这一技术方法的应用,保证了受淹工矿企业资产补偿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移民补偿投资管理,要根据每年农副产品、人工、建筑材料价格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保障资金使用切合当年价格水平。
移民工程项目迁建,并非淹没实物的简单位移和复旧,而是考虑了适度发展需要,规划中正确处理了移民迁建和长远发展关系。
……
都说老家难舍,故土难离。从《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移民迁建进度及分年投资规划报告》到湖北、重庆两省市移民安置规划及区县移民安置规划报告,长江设计院移民规划团队不辱使命,不断奋进,解决了迁建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题。编制的规划方案为三峡工程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点亮了移民新居里暖人心脾的光亮。
千磨万击还坚劲 百炼成钢显担当
国之重器,百万移民。几代长江设计人不计名利、乐于奉献、矢志不渝,不仅铸就了我国水利工程移民历史的丰碑,更以对江河、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踏遍千山万水,寻访千家万户,历经千辛万苦,留下千言万语,浇筑起一座坚毅担当的精神丰碑。
在三峡工程移民的17年历程中,长江设计人始终以“严格抓好工作质量”的原则鞭策自己,以“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关系”为准绳,以“严格完成所有的工作目标任务”为要求,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为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一流的服务和支撑。
在移民工作现场,长江设计人奉献担当的感人事迹比比皆是——
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分节假日,长年坚守移民工作一线。
他们爬高走低、废寝忘食,只为摸清迁建地区的每间房屋、每片砖瓦。
他们想库区父老乡亲之所想,竭力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统筹完善移民迁建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各项配套设施,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
“‘高峡出平湖’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但参与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担子却不是轻松的事情。”说起巴东县官渡口镇鳊鱼溪的实物调查,尹忠武副总工感慨万千,“为了确认10余亩耕地,大家伙儿天刚蒙蒙亮就出发进山,攀爬过一条蜿蜒陡峭的山路,险些踩空的心惊胆战至今难忘。”
17年间的移民工作,这样的场景极为常见。大家秉承“不漏登、不重登”客观原则,有始有终完成了各项工作,获得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17年里,有一种速度叫全力以赴。长江设计人用6000多个日日夜夜,拼凑起131.02万人的幸福与喜悦。17年来,有一种责任叫勇于担当。面对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大家严格把好原则关、政策关,确保国家移民经费用在刀刃上,移民后续生活过到心坎儿里……
这群名叫“长江设计人”的移民工作者,用实际行动,默默地将长江设计的良好形象,长江设计的优秀品质活生生地树立在130多万人的心中,写在了三峡工程建设的丰碑上。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移民百万,像一粒粒种子,落进异乡的土地,已经生根发芽,而且枝繁叶茂。
长江设计,树一座座丰碑,工程移民的篇章,三峡已然是标杆,更是后来者典范。
如今,长江设计人已从三峡移民转移,但经由百万移民熏陶的这批人,正在用创新的思维、奉献的品格,走向大江南北,服务江河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