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1天吊运5吨物资!重载无人机破解地质勘探“最后一公里”难题
近日,恩施鹤峰县海拔1200米的深山腹地,一架200公斤级工业重载无人机携带着180公斤重的钻机核心部件,在茂密林冠间精准穿梭,稳稳降落在陡峭山坡上的勘探作业点。此次任务中,这架“空中搬运工”一天内累计完成5吨物资吊运,往返跨越700米山路、克服260米垂直高差,将钻机部件、管材、油料等关键物资逐一送达作业现场。

这是长江设计集团三峡院首次将重载无人机吊运技术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标志着地勘行业全新“空中运输”模式的开启,为今后复杂地形条件下高效勘探作业提供了创新实践。
三峡院此次攻关的鹤峰县某岩溶专题勘察项目,堪称地质勘探领域的“硬骨头”——区域内地形陡峻、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超90%,传统运输方式面临多重困境:若开辟临时道路需砍伐成片林木,不仅涉及高额青苗赔偿与修路成本,更会破坏生态环境;架设索道则受地形限制,成本高昂,且工期长达10余天,遇到阴雨天气,蜿蜒崎岖的山路泥泞湿滑,人员跌落、设备损毁风险陡增。
聚焦这一行业痛点,三峡院紧跟低空经济发展趋势,经过系统技术调研与场景适配,最终选定200公斤级工业重载无人机作为解决方案。该设备搭载高精度GPS定位与智能避障系统,可自主规划航线避开山体与林木,适用于300米孔深以内常规钻机及深孔全液压模块化钻机的物资运输。
据介绍,相较于传统运输模式,重载无人机吊运技术成本降低80%,效率提升超10倍,并且实现“不砍树、不破土”的绿色勘探目标,对山林植被近乎零破坏,完美适配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勘探需求,通过“空中投送”模式,也将人员安全隐患降至最低,显著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
作为承担过三峡工程、乌东德水电站等世界级工程勘察任务的专业勘测单位,三峡院始终以技术创新驱动主业发展。此次重载无人机的成功应用,是其推动前沿技术与地勘主业深度融合的又一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