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 长江设计集团“深中精度”创佳绩
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据介绍,这座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又一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项目工程规模宏大,建设条件复杂,技术标准要求高。如何保证工程三维空间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使蓝图变成现实,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工程控制网。准确的测量基准就好比工程的“一把尺”,而由长江设计集团三峡院承接的深中通道项目测量控制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当好这把尺子的维护者和管理者。
深中通道项目首级控制网平面采用工程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2个平面控制点、8个高程控制点,分布于珠江口两岸三地(深圳宝安区、广州南沙区和中山翠亨新区)。作为项目的顶层框架部分,施测精度等级更是达到业内最高:国家B级 GNSS和国家一等水准。为维持控制网成果的现势性,检测控制点位的稳定性,建设期每年需组织同等精度的控制网复测。
面对复杂施工条件、高标准测量精度及高强度施工测量统筹协调工作难等情况,深中测控中心团队精诚团结、迎难而上。克服项目点多面广、海上作业、夜间作业等不利因素,高效地按期完成历次年度复测任务,平差计算及数据质量检核结果均满足相应等级的测量精度要求。
“回想2016年刚进场那会,施工区域还是一片汪洋。我们虽然有了布设在两岸三地的高精度的控制点,但如何将测量基准传递到海上,如何快速引导打桩船进行钢护筒的精准插打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负责人、三峡院测绘地理信息公司总工程师陈向阳介绍说,结合当时一些项目经验,项目团队引入了CORS方案,建立了深中通道项目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简称“SZTD-CORS”),该系统由4个参考站、1个监测站和1处控制中心组成。这也是长江设计集团三峡院首次建成的可应用虚拟参考站技术(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简称VRS)的CORS系统。“之前我们也建设过CORS系统,如泉州湾的双站、南沙大桥的单基站,但均无法应用VRS技术,在这里我们是实现了跨越的。系统建成后,不仅实现了对工区电离层活跃情况的预警预报,而且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不间断为施工区域提供高精度实时差分信号,更是借助VRS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扩大了有效工作范围,并提高了定位精度(平面和高程定位精度分别优于±2cm和±3cm)。”
百余米高的猫道上无畏穿行,潮湿阴暗、空气浑浊的沉管中管廊毅然向前。测控中心的测量人施测时一分一秒孜孜以求,一丝一毫精益求精,成就深中通道的“精度”标杆:
项目中主跨580m的斜拉桥——中山大桥和主跨1666m的海中悬索桥——深中大桥(原名“伶仃洋大桥”)相继实现高精度合龙;2023年6月11日,长达5.8km的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更是实现了mm级对接合龙。
在如此长距离的范围内施工,沉管安装时累计误差不容忽视。“E22管节不仅要求与已沉放的E21管节对接精度控制在25毫米内,还要以东侧E24管节为参照,严格控制其线形、端头倾角等。”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部部长张长亮表示,这就像在建“海底长城”,由两边往中间施工,最中间的龙口要完全契合,与龙口相接的两侧就要在一致轴线上。
“深中精度”成为测量行业及交通领域标杆,进一步提升长江设计集团三峡院大桥测控品牌效益,体现了长江设计人的智慧和力量。
深中通道通车,深圳至中山车程从原来两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内,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硬连通,开创湾区交通发展新格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迈向世界一流湾区。(周霁、杨泽亚)
图为首级控制网复测。新华网发
图为SZTD-CORS系统操作。新华网发
图为高精度测量工作。新华网发
图为项目部荣誉墙。新华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