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特别关注 企业新闻 媒体聚焦 企业公告
首页 新闻中心 [break] 媒体聚焦 正文

【武汉头条】这群地球“放射科医生”,用新质生产力为工程护航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24-05-27

地球物理探测,这个普通人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名词,已经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就在当下武汉,多条地铁线路同时修建。你知道武汉地下有很多溶洞吗?你知道对于地铁施工来说,岩溶是不良地质吗?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李子云 摄

这些问题的答案,要问地球物探专家。5月13日,记者走进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个因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成立的公司,现在是国内外知名的岩土工程病害物理诊断技术创新与服务示范企业,服务范围涵盖水利、电力、能源、交通、建筑、水环境治理等领域。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工程爆破专家谢先启教授进驻工作站,双方强强联手,聚焦城市健康管理与智慧运维方向,已有多项知识专利改变你我的生活。

修地铁避开岩溶区

他们有妙招


院士专家工作站内的仪器。李子云 摄

“形象地说,我们是地球放射科医生。医院里拍片子是给人拍的,我们给地球和地球上的建筑物,如房子、大坝等拍片。”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这样形容。地球物理探测,简称为“物探”,并非遥不可及的科学技术,而是像医院里常用的B超、CT和造影一样,是基于物理学原理,对地下地层结构和建筑物构造进行探测和诊断。目前公司资料室存有最早的一份物探资料,为1963年12月的“三峡库区人工磁场成果图”。

从一开始为建大坝勘查地质,时至今日,长江物探已深入城市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市政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水环境治理等,物探技术可应用于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设,包括前期勘察、施工期检测、运行期健康体检,像是一双“透视眼”,能够发现工程质量中的隐蔽问题,为工程保驾护航。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探测模型。李子云 摄

不说不知道,武汉地下有多处岩溶空间,张建清介绍:“武汉轨道交通十几条线,很多穿过岩溶地区,地下有没有溶洞,决定了线怎么走;实在避不开,要如何防范风险。”长江物探参与了我市数条地铁线路的前期岩溶专项勘察,2018年开始,院士工作站开展“城市管廊智慧管控及地面塌陷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形成了适用于城市环境下的车载雷达快速巡检技术与装备、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微动探测技术、CT探测成套技术与装备、时移电法监测技术与装备、智慧管网全链条探测技术与系统等成果,授权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超30项,显著提升城市健康诊断方面的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根据地铁公司提交的成果,没有一条线路因为岩溶问题造成施工风险和工期延误。在这个领域,我们形成了岩溶勘察标准化的‘武汉模式’,推广全国。”

地下空洞、沉降

预警技术早知道

二三十年前,工程行业内有“物探物探,误差一半;物探物探,说了不算”等说法,那时物探只是工程的配角。现在的物探技术为项目工程提供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也为企业打通顶级智力资源对接产业创新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科研创新实践基地。李子云 摄

在武汉城区开车,记者明显感觉这几年因道路不平造成的颠簸少多了。张建清说,围绕城市道路病害快速、智能物理诊断需求,工作站技术团队研发了适用于城市主干道路、园区道路、人行步道、堤防马道等不同场景的便携式三维雷达巡检平台,开发了基于探地雷达数据的道路病害智能识别与可视化分析系统,解决道路地下病害快速实时巡检难题。2021年,长江物探在汤逊湖、东湖高新区和汉阳区道路开展道路塌陷隐患探测应用,探测总长度超过200公里,准确定位地下空洞、脱空、疏松、沉陷等塌陷隐患超70处,提前圈定预防,在保障市民出行道路安全的同时,减少了路面养护及治理经费。

武珞路与宝通寺路交会处正处市中心,周边环境复杂,地上有宝通禅寺、珞珈山小学,地下有地铁2号线和高压线。在爆破拆除一栋24层框剪结构大厦前,工作站技术团队采用质点振动速度监测技术,监测爆破振动速度均在安全控制标准以内,准确评估了爆破工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这是一个十分精彩的案例,我们利用超声横波成像技术,像医院里的彩超一样,建筑的每一根钢筋都看得清清楚楚,谢院士团队布置爆点,效果非常好。”

打破“卡脖子”垄断

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什么科技创新那么重要?张建清对此感受颇深。

在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乌东德水电站,长江物探扎根建设了十年。相对于探测地下金属、岩层,想要探测堤防内部防止渗漏,物探人员需要更高精度的设备。有国外企业掌握该技术,却一副“只提供高价服务,不售卖技术装备”的态度。2019年,长江物探自主组建科技攻关团队,经过数百次模拟测试,最终研发出堤坝渗漏三维探测仪,打破国外“卡脖子”垄断,实现了水库大坝、堤防渗漏通道及岩溶通道的三维精确定位。目前,该技术在长江堤防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荆州长江堤防崩岸险情探测等项目中均得到了应用。

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建清。李子云 摄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经过三峡、乌东德、“一带一路”巴基斯坦卡洛特、南水北调工程等众多国内外大型工程的实践检验,能够极大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显著降低成本费用的物探技术,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目前长江物探掌握水陆三维地层B超、岩土高分辨率CT、混凝土成像、数字钻孔、隧道超前预报、堤坝管涌精细定位、堆石坝密度定量测试、智慧管网运维等八大核心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打造“天眼”智慧管网平台、水利工程全息物理影像一张图系统。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研发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0余项,自主研发技术装备10余台套,获专利79项,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作为优秀创新企业代表登上央视新闻。

探测模型。李子云 摄

13日,在位于汉黄路的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记者看到,围绕建设岩土工程病害物理诊断技术创新与实践,施工人员紧张地做着实验。基地副主任严俊介绍,正在研发基于磁电阻率法的大埋深管道检测定位技术与装备,“目前的装备数据采集为点测模式,采集效率较低,基地正在进行连续快速采集研究,有望将现有采集效率有望提升几十倍”。

张建清表示,未来工作站将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地球物理技术转型,融合前沿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等多专业、多学科技术,聚焦城市运作全过程岩土工程病害全息物理诊断应用。方向很明确——结合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黄亚婷 通讯员曾波 杜亮)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