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正文

王小毛:执创新之笔 绘山河新颜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23-07-20

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小毛

2016年,对于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设计集团”)总工程师王小毛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他被授予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王小毛获得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殊荣实至名归,从其过往的履历中可见一斑。

  1985年,刚刚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水工建筑专业毕业的王小毛,便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自此开始了他的“水利”人生。

  时至今日,他已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一线奋斗了38年,参与主持或主持了以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旭龙水电站为代表的30余项国内外重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牵头完成国家重点

  研发计划项目及重大工程专项科研20余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4项以及第七届潘家铮奖,并获得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杰出工程师、水利部5151部级人才、湖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这一系列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王小毛砥砺奋进、善于创新的生动体现,也是一名水利工程师对打造“幸福河湖”初心不改的真实写照。 

志建三峡:创新铸就大国重器

  38年前,二十出头的王小毛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了。步入社会后,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枢纽处三峡科。

  彼时,王小毛遇到了他在水利事业的启蒙导师——长江委原副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曹乐安。第一次见面,曹乐安就细致耐心地介绍了三峡工程的枢纽布置、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等关键技术问题,为王小毛勾勒出三峡工程的脉络。自此,王小毛的“三峡梦”开始萌芽、生长、开花、结果……

  三峡工程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建成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世界级技术难题。对此,王小毛有着切身的感受。曾先后担任三峡工程设计专业负责人、总工助理、总负责人之一等职的王小毛深知,三峡工程规模巨大,难题繁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世界性的难题,没有可抄的作业,必须自立自强,走自主创新之路。

  三峡工程规模巨大,泄洪流量超10万立方米/秒、电站总装机2250万千瓦、年过闸货运量超1亿吨,在2公里宽的河段中布置32台巨型机组、5级双向船闸和垂直升船机之余,留给泄洪坝段的空间不足500米,工程总体布置难度空前绝后。

  为缩短泄洪坝段,王小毛会同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性地提出了“深孔、表孔、导流底孔三层大孔口平面相间、高低重叠”布置型式,将泄洪坝段极限压缩至483米,开孔率近50%,攻克了上游约100万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来水的泄洪消能问题,成功解决了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等多因素布置难题,为现如今展现在世人眼前的三峡工程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

  2002年前后,“三峡大坝出现了大裂缝”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有媒体宣称“是人的手掌能伸得进去的裂缝”。

  一时间,外界谣言四起,矛头直指三峡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事实上,大坝所出现的裂缝缝宽仅0.1毫米~0.3毫米,是一般混凝土大坝的“常见病”,绝非外界传言的那样。

  “作为工程师,一定不能回避问题,不能推卸责任。”王小毛第一时间组织团队对裂缝成因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于三峡工程“千年大计”的实施方案,成功地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三期右岸大坝施工过程中,王小毛和团队全面细致地参与到大坝设计管理中,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温控和防裂措施,创造出三峡大坝浇筑混凝土400万立方米未发现一条裂缝的奇迹,打破了业界“不可能不出现裂缝”的“魔咒”。两院院士、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曾赞誉:“三期工程的实践让我们知道,大坝确实可以做到不裂。”

  三峡工程的成功建成,实现了我国水利水电技术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归根到底,这离不开“水利人”的创新精神。“水利工程师的创新,是实实在在、立马就要投入使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王小毛坚定地说道。

  在几十年的三峡征程中,诸如此类的工程创新不胜枚举,如机组单孔小孔口进水方案、高坝深层抗滑稳定、临时船闸大孔口封堵、巨型地下电站浅埋洞室稳定控制等等,都是超越规范和已有经验的重大突破。正是这一项项的创新,铸就了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才让大江安澜、百姓安居的梦想得以实现。

扎根旭龙:创新打造精品工程

  “金沙水拍云崖暖。”正主持金沙江旭龙水电站勘察设计工作的王小毛更是不惜18年的光阴,誓要在这片荒凉之地建起一座水电丰碑工程,造福一方百姓。

  据了解,金沙江旭龙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之一,地处川、滇、藏三省交汇处,总库容8.47亿立方米,总装机24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05亿度。

  2004年,王小毛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出鄂入滇,成为第一批挺进旭龙开展勘察设计的队伍。他们从迪庆州中甸县城出发,翻过雪山,辗转7个小时来到旭龙坝址,拉开了艰苦勘察设计论证工作的大幕。

  旭龙坝址区不仅生活环境困难,地质环境也极其恶劣,上午风和日丽,下午风沙漫天,滑坡、泥石流、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频发,山顶海拔少则三四千米,高则五六千米,海拔高、含氧量低,工作难度极大。但对于敢打硬仗的王小毛团队来说,越是挑战严峻,越要迎难而上。

  没有路怎么办?他与伙伴们一同开山架桥,在坝址两岸陡峭的山体上各炸出三层勘察道路,在湍急的金沙江上横架索桥,更是在金沙江上游湍急的河流中成功实施了难度极大的水上钻孔,为后续的勘察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主持旭龙水电站勘察设计期间,王小毛创造性地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方位风险预判、全要素智能调控”的智慧工程建设方案,打造工程数据中心和基于GIS+BIM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平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旭龙水电站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辅助决策。系统性地解决了高坝水力学泄洪消能、拱座稳定和变形、高边坡稳定、干热河谷高拱坝温控防裂、高坝高地震区抗震等西部水电开发的共性问题,取得了大量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行业技术进步。

  王小毛时常告诫身边年轻的同事:“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工程现场就是战场。”18年来,他长期奔波往返于旭龙水电站的路上,不管是宏观的决策,还是细节的把关,他都深入工地,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全力保障工程顺利推进。“设计工作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根现场,一切应以满足现场施工需要为准则。”王小毛强调说。

  2022年6月,旭龙水电站获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成为长江保护法实施后长江流域上国家核准的首座大型水电工程。6月24日,旭龙水电站全面进入工程主体建设阶段,从“蓝图规划”到“现实画卷”,旭龙终于“腾飞”。

管理密码:创新驱动企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作为打造了三峡、南水北调中线等世界瞩目工程品牌的水利水电勘察设计企业,长江设计集团全力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创新突破,深刻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如何在新时代乘势而上、再续辉煌?建设“研究型设计院”,是长江设计集团给出的时代答案。作为集团分管科技的总工程师,王小毛当仁不让地挑起这份重担,积极探索勘察设计企业创新发展之道。

  建设“研究型设计院”,没有现成的标准与模式可参照,王小毛率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广泛调研,走访众多优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组织召开员工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充分倾听吸纳各方经验和建议,最终建立起以科研平台和重大项目为依托,以首席科学家引领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的创新体系。

  “科研不能脱离生产,科研与生产应该是相互促进、不可割裂的关系。”王小毛表示,“我们的科研,是要通过创新来解决工程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数字孪生水利,是王小毛和团队当前探索的另一个行业“先行区”。

  国家“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数字孪生、智慧化模拟和智能业务应用建设。王小毛带领团队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的建设研究工作,率先完成了水利行业首个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岳城水库,并投入试运行。

  在王小毛的带领下,集团数字孪生产品鱼贯而出——数字孪生汉江流域、数字孪生丹江口、数字孪生三峡,正不断给水利行业带来新的飞跃……

  从业38年来,王小毛用责任和担当,丈量出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距离,用守正和创新铸就了一座座国之重器的荣光。

  如今,国家“江河战略”正全面推进,水利水电事业正蓬勃向上,王小毛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有力。他正带领这支水利水电“国家队”,勇毅行进在祖国的大江大河,在祖国大地上继续书写无悔奋斗的人生新篇。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