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重任在肩,拼字当先
长十年之树顶天立地,磨十年之剑霜刃可成。王磊同志也用十年时间成为了中流砥柱,能打“硬仗”、敢啃“骨头”成了他标签,也是他的骄傲。这十年,他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补汉工程一路走来,从血气方刚到而立之年,在前辈们的谆谆教诲下,点点进步聚而成塔,滴滴汗水汇而成溪,串串脚印连而成路。
一拼中线,工地为家
2011年7月,他刚参加工作就领命啃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渠坡加固这块硬“骨头”,领导鼓励他:“年轻人不要怕做事,只有多做事才能长本事”。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耳边,刻苦钻研吸收南阳膨胀土渠坡试验成果,研究学习渠坡支护计算方法和理论,凭着年轻人敢问、敢干、敢闯的精神,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南阳段和叶县段膨胀土渠坡的支护设计工作。
2011年至2014年,这四年他以工地为家,生活就是计算、画图、写报告、去工地,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与黑夜。2012年5月1日他步入婚姻殿堂,5月4日就赶回了工地。2013年4月他女儿出生,可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妻儿,他又该如何选?他毫不犹豫的选择留在工地。谈起这些事,他都内疚的说:“现在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爸爸的责任,以后要好好补偿,但做为南水北调人,不能因为个人的事耽误工作,耽误通水。”
重担可以压倒弱者,也可以使强者的肩膀变得更加强壮。当看到被称为世界“癌症”膨胀土渠坡风雨中岿然不动,汩汩清水顺渠北去时,他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笑容背后有多少日夜奋战,多少反复核验,多少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心里清楚。
美丽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二拼渝西,不舍昼夜
重庆市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从长流规中的“一句话”到“项目落地”,并纳入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名单,仅用了4年时间,创造了同类工程前期工作的奇迹。跑出如此速度,是项目部成员不舍昼夜、奋勇拼搏的成果。
“任务重、时间紧、工程复杂、高层关注、又快又好”是渝西工作会议常提到的关键词,然而客观规律怎能打破,工作周期不够只好通宵达旦的干。那时他经常自嘲:“这周没有通宵,生活感觉缺了点什么”。2018年3月为了完成引水规模及工程总布置专题报告,他和其他主设直接在防汛楼客房住了近一个月。他妻子经常说:“以前在南水北调工地,管不了家,可现在人在单位还是见不到人影”。听到抱怨他总是笑笑说:“等渝西立项了就不忙了,到时候保证准时下班。”
上天是公平的,在前辈们的帮助下,他用拼搏进取换来了技术上的进步,从主设人变成了专业负责人,从工程师变成了高级工程师。2020年项目初设阶段,他又作为工程牵头室的项目负责人,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编制完成了初设报告,12月得到了水利部行政许可,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他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中的不懈奋斗,为设计院参与后续阶段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设计院在重庆市场的持续经营赢得了良好声誉。
王磊(讲解)陪同水规总院专家一行查勘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
再拼引江补汉,克疫攻坚
回望这十年,2020年虽最为艰难,但却意义非凡。新年伊始,引江补汉工程可研和渝西初设两项大型工程的牵头重任都落在了他肩上。引江补汉是继南水北调中线、滇中引水之后,我院承担的又一巨型调水工程,也是水利部、长江委2020年首要督办项目,但可研工作周期仅有8个月,工程难度之大和周期之短可谓空前。
“重任在肩,不拼不行”,就在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之时,新冠疫情摁下了武汉暂停键。在大家迷茫之际,钮院长及时召开工作会议,果断要求按照“节点不变、质量不降”的总要求,利用各种有效手段继续加紧推进引江补汉可研工作。命令已下达,战士们披甲上阵,他更是作为牵头室专业负责人,熬夜苦战。疫情好转后,又作为第一批复工复产人员到办公室上班,期间早出晚归。此时,他已读小学的女儿一直疑惑的问他:“外面有新冠病毒,同学的爸妈都躲在家里,爸爸不怕病毒吗?”。是啊,一颗战士的心、党员的心,怎么会在新冠疫情面前止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才是共产党员的写照。
他和他的战友们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完成了引江补汉技术报告65本、字数约1000万字,图纸1400余张。丰硕而扎实的成果是可研报告顺利通过审查的最好支撑,也算是他们克疫攻坚向党和国家交的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王磊(右三)陪同长江委马建华主任一行查勘引江补汉
十年,对人的一生来说,不算长也不算短。这十年,他面对家人时,感觉亏欠了太多,这些亏欠又何尝不是长江人心中共同的遗憾。工程是干出来了的,中国人的美好生活更是千千万万拼搏者干出来的。有人说,无论多晚,总有亮着灯的办公室;无论何时,总有长江人在路上;无论何地,总有拼搏者的脚印。我想,拼搏者之所以义无反顾,是前方有朝阳般的胜利之光,后方有欢歌笑语的幸福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