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正文

王吉亮:扎根一线 勇于创新的“拼命三郎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20-04-27

    “啃得了馍,爬得了坡,写得了文章,干得好活”,是这位来自长江设计院三峡院的青年技术骨干王吉亮博士在乌东德水电站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参加工作10年来,王吉亮长期扎根乌东德工程一线,平均每年在工地时间达到270多天。

用拼劲征服高边坡

  乌东德,是彝族人口中“五谷丰登的坪子”,苗语则为“云雾缭绕的地方”。是诗人心中“两厓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的险峻之地,而在地质人眼中,金沙江两岸千米级的高陡自然边坡更是令人望而生畏。

  一个鸡蛋大的石头从高处坠落的威力如同是一颗炸弹。对于乌东德工程而言,乌东德电站坝址区高位边坡地质研究工作事关重大,研究成果直接关系着下方建筑物和大量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当接到这个任务时,王吉亮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他知道,世界级巨型工程千载难逢,是他将所学付诸实践、提升自我、回报社会的好机会。忐忑的是他清楚,即将面对的是世界级的技术难题,自然环境又异常恶劣,勘探小路仅可容身,没有任何防护,脚边就是千米绝壁和波涛汹涌的金沙江,是否顺利按时完成任务和挑战?

  对环境边坡开展系统地质研究工作,还是首例,研究对象为高度1000米以上的高陡自然边坡和卸荷危岩体稳定问题,具有开创性。这就意味着研究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规范可依,只能靠自己摸索!

  王吉亮带着4个人组成的边坡小组,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高位自然边坡地质调查工作。白天爬山,穿梭在悬崖峭壁之上,寻找隐藏于茫茫大山岩体中的“蛛丝马迹”,晚上挑灯,整理分析现场资料,查阅相关技术文献,时常一查就是一整晚。

  正是凭着这样的拼劲,王吉亮和队友们在绵延1.8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的高位自然边坡中,识别出了500余个高位边坡块体,并作了详细的地质研究和分析,啃下了高位自然边坡勘察这块“硬骨头”,为后续设计和治理提供了宝贵资料,为乌东德水电站枢纽区可行性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破边坡难题

  2014年春节,忙完一整年的王吉亮,工作5年第一次陪妻子回辽宁抚顺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沉浸在团聚欢乐中的他,突然接到电话: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尾水出口监测资料显示边坡变形!他很清楚,必须立即赶回去。向爱人说明了情况,安抚好爱女,告别了家人,带着万般不舍,大年初二就奔赴千里之外的乌东德工地。

  一到现场,王吉亮立刻与同事们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详细的野外调查,加班加点分析资料、查明原因、编写报告。连续数日高强度的工作和压力下,王吉亮出现了脑供血不足,头痛眩晕。短暂的休息后,他又奋战几个通宵,准备边坡变形的地质问题汇报材料。专家咨询会上,分析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经过一系列加固措施,变形的势头止住了。

  2017年1月,乌东德水电站左岸泄洪洞出口左侧边坡出现变形。在开展了大量现场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有了丰富技术经验的王博士,大胆使用自己总结的变形监测资料分析方法,写入了地质分析报告。报告成果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好评,电规总院专家毫不避讳的说:“这是我从业30余年里,见过的最好的边坡分析报告”。

 解开危岩体神秘面纱

  早谷田危岩体是乌东德水电站库区的1.29亿m3的巨型危岩体,分布高程882m~1750m,高差达868m。规模巨大、条件复杂、失稳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巨大,甚至影响乌东德水电站水库能否下闸蓄水。

  2019年王吉亮同志肩负起危岩体补充勘察研究工作,现场调查工作正值金沙江河谷最为炎热的8、9月份,每天头顶烈日、汗流浃背的行走在高陡边坡的羊肠小道上,悬崖峭壁处最窄的地方只有一脚宽,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大家的潜能,他们一心扎入工作,克服种种困难,在两个月时间内完1;10000地质调查26km2,1:1000地质测绘6.5km2。他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智慧与汗水的付出终于揭开了早谷田巨型危岩体成因的神秘面纱,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和业主的肯定,保证了乌东德水电站顺利下闸蓄水。

 

将创新融入工作之中

  “从博士到博士后,再到一线工地,做的越多,面临的问题越多,也就越想做事、越想把事做好。而在工程实践中总结、提升,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也成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近期,王吉亮入选长江设计院首届青年创新英才,谈到创新,他的语气中带着坚定和执着。

  面对高位边坡复杂地质条件和恶劣的地理环境,王吉亮和团队先后引进国际先进的无人机和三维实景建模技术,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针对大坝建基面不利结构面的编录,他和团队通过高清正射影像解译的方法,可以高效分析结构面的物质组成与比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精度。工作10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其中EI检索论文3篇,参编论文17篇;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

 

  扎根工地一线,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挥洒实践汗水,书写无悔青春,是王吉亮参加工作以来真实写照。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