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水匠的故事
——记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长江委长江设计院原副院长杨光煦
花甲之年,他披载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抗洪模范、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光荣退休。
古稀之年,他不舍熟悉的专业领域,仍孜孜不倦、潜心钻研,为工程疑难杂症把脉开良方,退而不休。
耄耋之年,他坚持伏案梳理,把毕生所学所悟治水之术,毫无保留传于后辈,初心不改,步履不歇。
他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水匠,他也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就是长江设计院原副院长杨光煦,一辈子躬身付出,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担当。
匠人治水 以技服人
九江大堤若有记忆,当记得1998年那个凶险的夏天,一位神情坚毅、步履匆忙的老水匠,在大堤溃口、洪水汹涌而入的危难之际,是如何现场指挥封堵溃口,化险为夷。
那一年8月7日,九江城防决口!赣北重镇九江告危!京九大动脉告急!一场人与洪水的殊死搏斗在九江展开……
作为国家防总江西安徽段专家组组长,年近花甲的杨光煦临危受命,赶赴溃口现场指导抢险。
“距现场约500米时,高达近4米落差、汹涌而入的洪水,不到5分钟由脚背淹及齐腰深”,杨光煦回忆,当时他只得被迫爬上临近溃口的一座厂房二楼,随后乘冲锋舟赶至溃口处。
当时,现场沉下一条长75米、载重1500余吨的大铁驳船封在溃口迎水侧,但肆虐的洪水仍然从沉船的底部及上下游两侧经溃口冲入堤内。千钧一发之际,杨光煦提出的在铁驳船前方继续沉船7艘建议,顺利堵住了过大的过流缺口。
险情仍在继续,在当晚紧急召开的堵口方案讨论会上,杨光煦提出封堵溃口方案:首先,以建筑脚手架钢管按5根一组扎成钢管排架,贴着沉船迎水侧插入河底,形成钢管拦石栅,再沿钢管栅外侧人工平抛块石,形成高出水面的截流戗堤,即第一道防线,利用其隔绝长江洪水的直接掏刷,进一步减少溃口处流量、流速。然后,运用钢管构架填石料或拦石栅块石封堵溃口,形成第二道防线。最后,在一、二道防线间水下抛土闭气。
“方案获得一致通过。”险情重大,紧急万分,现场抢险负责人当即宣布,按杨光煦提出的技术方案办!
但面对超历史最高洪水位,溃口过流量超400立方米每秒的严峻形势,同时陆路交通中断,无法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全靠人力施工,堵口难度超出想象。现场抢险负责人先后2次询问杨光煦:“堵口能不能成功?”杨光煦斩钉截铁地回答:“根据我在乌江渡采用钢栅抛石改流经验,能成功。只要能满足钢管和块石这两个条件,方案绝对可靠。”
果然,杨光煦提出的方案奏效,捷报频传,振奋人心。8月12日,堵口成功;8月15日,闭气成功;8月20日,经过13个昼夜的军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溃口封堵抢险工作全面完成!
抢险结束后,杨光煦收到两面锦旗,一面是江西省所赠,上书:“抢险当高参,堵口献良策”,另一面是九江市所赠,上书:“艺高称泰斗,鼎力伏洪魔”。
杨光煦在溃口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勇挑重担,凭借着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抢险经验,靠前指挥,不辱使命,为顺利封堵九江大堤溃口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匠心有为 退而不休
2000年,杨光煦光荣退休了。
但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名治江工作者“兴水惠民”的初心和使命,指引着杨光煦鼓劲风帆、再踏征途。
退休后,他又扎进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初心不改,步履不歇,誓把全部智慧都奉献给崇高的治江事业。
在鄂州货运机场软土地基处理、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技术攻坚、在武汉过江盾构隧道设计、在广州珠江黄埔大桥建设等技术咨询中……杨光煦始终坚持潜心钻研,甘于奉献,主动作为,退而不休,对于组织和单位的召唤,他始终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012年某天凌晨2点,熟睡中杨光煦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当得知武汉市广埠屯一处在建地下隧道工程突发塌方险情,急需他提供技术支援时,70多岁的他立马起床,连夜奔赴事故一线,了解现场险情,查找相关图纸资料,并针对塌方的紧急险情,第一时间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不久前,柬埔寨国内最大水电站——达岱水电站坝基及坝体发生严重渗漏。如果采用放空水库处理的常规措施,不仅将危及柬埔寨全国供电安全、耗费巨大经济成本,还可能会影响中国企业在柬声誉。现场情况万分紧急,处理措施又迟迟未决,正当这危机关头,杨光煦再一次挺身而出,凭借多年实践经验,他精准施策,提出采用可控灌浆技术,水下直接处理的方案。6月,按此方案实施后,大坝渗水量很快降到安全范围内,赢得各方赞誉。
杨光煦退休后的工作日程表,仍旧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比在职时还要“满”。他为众多难度大、风险高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每年参加咨询活动上百次,退休至今参加咨询活动总计上千次,其中重大工程技术咨询活动120余次,足迹遍布祖国各地。
匠魂传承 著书育人
作为地下工程最具影响力的咨询专家,杨光煦爱读书、爱钻研,爱汲取新知识,也善于进行总结。他把自己积累的工程技术经验变成了一个个图表、公式、数字、文字,变成了一篇篇论文,汇聚成一部部专著,流传于世。
在2016年公开出版的《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专著中,他全面系统地总结了50余年来工作经验和卓越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技术问题具体化、工程问题数值化”。书中的前言道出他的心声:“把工作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效果,包括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奉献社会,在知识经济新时代是件非常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的事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杨光煦为人低调、平易近人,把培养帮助年轻人视为己任。
——他把抽空整理的重要工程关键部位和难点疑点技术笔记,敞开让年轻人阅读。
——他为年轻人提出的问题逐条书面解答,在新项目“海上风电复合筒型基础”中,他写下满满4页的书面咨询意见。
——在黔江区罗家堡工程(高面板堆石坝)开工前,他书面回答了青年设计人员12个技术问题,解决了基础设计难题。
——2018年7月,罗家堡工程开工后,他又到工地现场,针对施工9大技术问题写下满满8页书面意见……
纵使白发尽染,初心却一尘不染。杨光煦是永葆初心的共产党员,是永不停歇的实干家,是永不止步的搭梯者,是永护后辈的引路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一位治江工作者对长江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一位水利前辈对后辈的培养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