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正文

乌东德上“007”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19-04-27

乌东德上“007”

——记2019年全国工人先锋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设计组

来源:长江水利网 作者:蔡倩 秦建彬 时间:2019年04月26日

近日,“996”加班现象正引起万千网友热议,即早上9时上班、晚上9时下班、一周工作6天,工作强度极大。然而,在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建设现场,大坝工程设计组一直坚持着“007”工作常态:从一个凌晨0时到另一个凌晨0时,24小时在线提供现场设代服务,一周工作7天无休,充分保障设计质量。

熬最深的夜、挑最重的担,攻最难的关、啃最硬的骨头,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设计院水利水电枢纽设计研究院坝工一室1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设计组,自工程建设开工以来,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作用,保障了现场各工作面的有序推进,为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没人管的事,都是我的事”

金沙江,古称黑水,意思是一片笼罩在黑茫荒芜之中未被开发、神秘而不可知的水流地带。

时光飞逝,印记永恒。曾经,这里地势高低悬殊、河水湍急凶险,“两崖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里”;如今,在金沙江畔,我国第4座、世界第7座跨入千万千瓦级行列的超级巨型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峭壁间筑大坝,山腹中凿厂房。几千人同时作业、超60度坝址陡峭岩壁、89.8米的地下电站主厂房开挖高度……这一切都在不断突破纪录,夜以继日地刷新着“世界之最”。

长江设计院是乌江德水电站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总承单位,常驻工地近百人。为满足现场设计服务需要,他们远离家人,终日与漫天的灰尘、嘈杂的施工声响、暗不见天日的洞穴相伴。

“没人管的事,都是我的事。”乌东德设计代表处总工程师、坝工组负责人曹去修的这句“名言”,乌东德工程参建各方都很熟悉。乌东德水电站地质条件复杂,工程现场施工工作面多达40余个,现场急需处理的工程技术问题千头万绪、数不胜数。以曹去修为首的乌东德坝工组总揽全局、攻坚克难,承担了大坝、坝后水垫塘及二道坝、泄洪洞、K25岩溶斜井等主要建筑物设计及现场服务工作,同时还主动承担了很多专业分工不甚明确且条件复杂部位的设计工作,做到了事无巨细、万无一失。

地质条件复杂是乌东德建设者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乌东德是难得的好坝址,但条件依然非常受限,最好的地质地形都用在大坝上了。只隔几米,岩层岩质就完全不一样了。”站在坝肩平台,曹去修指着大坝下游几米相隔处、岩土颜色变化明显的边坡介绍道,为了充分利用乌东德天赐的特高拱坝好坝址,同时处理好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他同乌东德项目设计团队一道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对枢纽建筑物的布置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比选工作,研究提出了“大坝核心、厂房靠岸、双塘消能”的枢纽布置新格局。

“特高拱坝与地下厂房的绝对距离只有70多米,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的。”曹去修说,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类似的技术难题还有很多,坝工组都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为乌东德工程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各项技术方案均得到业界专家以及业主的一致认可。

“‘长’字头的队伍,就是金字招牌”

从昆明出发,坐车4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营地。虽然这里仍在昆明市辖区内,但干热河谷气候的乌东德毫无“春城”风范,看不出“人间四月天”的舒适与惬意,在4月便早早开启了炙烤模式。坝区的高温橙色预警是工地手机收到最频繁的问候,38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早已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烤”验。

“现在的环境比早期改善太多了,之前从昆明到营地起码要9个小时。”曹去修在2003年结束构皮滩水电站的现场设计服务后,便马不停蹄一头扎进了乌东德水电站的前期设计工作。彼时的金沙江,山高路尽险,峡深壁千仞,浪急声滔天。大自然的沧海桑田造就了这巍峨壮丽的群山大川、滔滔江河,但江河群山阻隔不了长江设计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山高无路,便劈开一条路;勘探机械上不去,就人扛马驼;蔬菜匮乏,土豆下饭也行,晚上没电,燃烛整理内业成为常态……凭着一股子韧劲,乌东德项目团队克服了各种艰辛,把长江设计院“奉献、团队、创新、服务、实干”的精神写在了金沙江浪尖。

站上坝肩,挂在陡峭岩壁上“之”字形的坝后贴角攀爬梯,从坝顶一直延伸到基坑底部,简易的安全护栏更是让人心惊胆颤,往下望一眼更让人觉得头晕目眩。就是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这样的工地环境中,坝工组组员们经常爬上爬下几十上百米,去查看那些壁立千仞的高耸边坡,爬上仓面查看混凝土浇筑备仓、钢筋绑扎、止水安装以及灌浆管路布置等的情况,并及时指出不符合要求之处,身上的衣服总是被汗水浸湿又被太阳晒干。

“不深入一线,不结合实际,就做不出一流的设计”“要多去现场,多与各方沟通,及时为工程排忧解难”“难题肯定有,但都是暂时的,办法总比问题多嘛!”,这是曹去修以及坝工组骨子里的共识和工作要求。

坝工组工程经验丰富,有的同志参与过多个大型水电站项目,每个水电站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难点,没有套路和先例可循,指标要求非常苛刻,技术上非常具有挑战性,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建设中,坝工组开展了多项技术创新工作:采用新型拱坝设计理念,设计出了目前世界上最薄的300米级高拱坝;结合坝后水垫深厚、边坡稳定可靠的特点,首次在高拱坝工程中提出“上部封闭自排、下部透水”的新型水垫塘结构并成功应用;系统分析了二道坝运用条件,提出了“运行期少抽排”的新型二道坝方案,极大方便了运行期管理及维护……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的“大国重器”注入了创新基因。

“并不只是坝工组这个小团队特别冒尖、不只是乌东德设计团队有多领先,长江设计院乃至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集体,整体水平能力都齐头并进。可以说‘长’字头的队伍,就是金字招牌!”长江设计院副总工、乌东德项目设计总工程师翁永红说,从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到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战线上,长江设计院都为确保大江安澜、抓好生态修复、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建乌东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

4月2日,记者在乌东德水电站大坝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冲毛、备仓、浇筑、振捣……整个施工作业面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截至目前,浇筑最高的坝段已达高程900余米,大坝“长高”近200米,距离浇筑到顶仅剩70余米。

在微博、抖音上搜索“乌东德”,跳出来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恢宏航拍视频,伴随着网友热评:“史诗级建设工地”“中国不愧基建狂魔,真是好样的”“像科幻小说一样的现场”……看着一系列评论,坝工组组员们都与有荣焉:“参建乌东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是身为一个水利人的骄傲。”

“2019年是乌东德水电站蓄水发电的决胜之年。工程将迎来导流洞下闸封堵、大坝挡水、中孔过流等重要节点。工程进度加快,现场设计服务也得随时跟上。”坝工组王英奎博士告诉记者,恰逢浇筑大坝中孔施工关键时期,坝工组13人中就有9人来到设代前方赶制施工图。一年在工地上超过300天的才20岁出头的“小鲜肉”们、3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上午刚从工地察看现场归来的博士后,大家都聚在办公室讨论方案。他们拥有令人羡慕的学识和工作,本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生活,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艰苦封闭的乌东德工程一线,用智慧和汗水绘就令人动容的青春画卷。“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同志为此付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放弃了家庭生活幸福,未能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坝工组周华博士说,对于妻子和孩子,他直言“非常亏欠”,“但是做这一行,是职责和责任所在。”

“只后悔加入乌东德项目太晚,在这里大师云集、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加入坝工组不久的王占军、陈东斌和李晶记得设代处的专家们总是有问必答;在平时工作探讨中,每次提问专家们都认真详细解答,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传递给年轻人。他们从不独断专权,不是简单地用工程经验武断地否定年轻人的方案,而是给年轻人充分发挥的舞台,并适当地提醒指导。

正如翁永红所说,“乌东德工程是长江委继三峡和南水北调之后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凝聚了长江委老中青三代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遇。”翁永红这样解释,“正是因为国家发展了、强大了,有能力来做这些事情了,我们才有了学习、展示、见证的机会。我们赶上了好时代,那就要把所有本事都拿出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江河作证,大坝作证,长江委薪火相传的故事在乌东德不断续写,年轻一代正与大坝共同成长。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