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正文

王小毛:初心不改 情满江河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17-01-05

        王小毛,长江设计院常务副总工,教授级高工。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他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采访王小毛时,他刚刚结束一个会议,匆忙返回办公室接受我们的采访。之前数次约访,总因王小毛工作繁忙,不得不将采访一推再推。在这次短短一小时的采访里,我们终于有幸一睹大师风采。与项目现场的雷厉风行有所不同,坐在办公室的王小毛儒雅、和蔼,有着工程师的沉稳与内敛。在整个采访的过程中,对于新的身份,他只字未提。他谈工作,谈工程,会讲经验技巧,也会分享经历与感悟,逐字逐句让人心悦诚服。  

     也许他始终记得,抛开所有光环,他仍旧是一名工程师。所以他谈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工程师。  

    “要舍得吃苦,要敢于担当,还要勇于承担。”  

     浅浅几句开篇,波澜不惊,却是耐人寻味。  

      

                  追逐“三峡梦”      


      

     王小毛于1985年毕业于河海大学水工建筑专业。问起当初是为何来到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他说要源于大学时的两次实习。  

     王小毛所说的两次实习,一次是新安江水电站实习,另一次是葛洲坝水电站实习。大坝雄起,漫江碧透,一江之水逶迤东去,这些都给学生时代的王小毛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实习期间,王小毛还跟随长江委的前辈们去往三峡,随同参观了中堡岛,一路不断听到前辈们介绍毛主席“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也就是在那时,“三峡梦”的种子就在王小毛心中悄然种下。  

     而真正让这个“三峡梦”萌芽的,是王小毛的启蒙导师,原长江委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曹乐安。  

     王小毛至今都还能详细地说出当年曹乐安办公室的位置。1985年,王小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来到长江委,进入枢纽处三峡科。第二年夏天,他见到了这位著名的水利专家。而这次谈话则成了王小毛印象最深的“一堂课”。  

     “当初曹总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年轻人要善于学习,多问多看。”王小毛回忆道。曹乐安曾先后参加丹江口、葛洲坝等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后来又参与到三峡工程的设计。在这次谈话中,曹乐安对三峡工程的枢纽布置、建筑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做了介绍,强调做好工程安全监测,犹如医生给病人做检查,是科学诊断大坝安全的重要依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曹乐安的一席话,浅显易懂,为王小毛勾勒了三峡工程的脉络,也传授了他作为工程师应有的素养。大概连王小毛也没有想到,曹乐安的这一番话,竟能让他受用终生。  

      

                   建立工程系统概念    心里才有底      


      

     一个优秀的工程师并非天纵英才,而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在王小毛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从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到掌握水电勘察设计流程,再到练就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师的每一步,王小毛走得都很认真。  

     “如果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概念,工程师是很难做下去的。”  

     1988年,王小毛参与锁金山水电站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也正是这个项目,让工作刚刚起步的王小毛,对工程系统概念有了完整的认识。  

     锁金山水电站位于湖北省五峰县,是长江设计院承担的第一座高水头引水式水电站。据王小毛介绍,这座水电站既有引水式电站的特点,又兼有长距离引水隧洞、压力钢管、电站和厂房,可谓电站虽小,“五脏”俱全。从1988年初步设计,到1994年首期工程建成发电,王小毛通过锁金山工程建立起了一整套系统概念,熟悉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王小毛来说,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当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工程。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为西电东送的重点工程,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上游的南盘江龙头电站。1997年10月,王小毛第一次担任天生桥工程副总监理工程师,这意味着他要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图纸与实物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将工程师手中的图纸通过施工转化为实物,就需要监理现场处理问题,与人沟通,解决矛盾。”  

     王小毛反复强调,要当好一名工程师,必须要立足现场,掌握一套完成的工程概念,而他自己也是在一次次的项目中得到了锻炼。  


                  裂缝,并非不可战胜      


      

     2002年前后, “三峡大坝出现了大裂缝”的消息传出,甚至有媒体宣称“是人的手掌能伸得进去的裂缝”。一时间,关于三峡大坝的裂缝问题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外界各种猜测和质疑铺天盖地,谣言四起,矛头直指三峡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此时,作为三峡工程技术负责人之一的王小毛,正在三峡工地协助主持三期工程施工详图设计。在工程师的眼里,大坝裂缝是困扰大坝工程技术的关键。三峡大坝所出现的裂缝,是一般混凝土大坝的“常见病”,缝宽一般在0.1~0.3毫米,绝非外界传言的那样。然而如何能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消除谣言,给外界一个满意的答案,成为摆在王小毛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工程师,一定不能回避问题,不能推卸责任。”王小毛反复强调这句话。作为设计方,一方面,他全力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出现裂缝的成因、危害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对处理方案、使用材料进行调研,提出适合三峡工程“千年大计”的实施方案,最终成功解决了大坝裂缝问题,化解了危机。  

     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三期右岸大坝工程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温度控制和防裂技术措施,成功解决了三峡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疑难杂症,创造了三峡大坝浇筑混凝土400万立方米未发现一条裂缝的奇迹。三峡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院士说:“三期工程的实践使我们知道,大坝确实可以做到不裂……在三期工程中,全面控制了原材料的质量,严格实施了温度控制,像保护婴儿一样养护、保护混凝土,几百万立方米的大坝就可以没有一条裂缝"。   

             
                   工程师创新: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      


     都说工程师离不开创新,跟王小毛的聊天自然也绕不开这个话题。说起创新,他侃侃而谈,全是干货。  

     创新即担当。水利水电工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每个工程涉及的水文资料多样,地质条件不一,因此布置方案也就各有不同,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在王小毛看来,这恰恰就是创新之所在。“每个工程不同,那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就不同。如果按照原有的技术和规程规范,就很难解决问题,怎么办?自然要寻求突破。”这就需要工程师勇于担当,不回避不逃脱,敢于挑战技术问题。但是创新绝不是“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随心所欲,创新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掌握技术前沿,才能打破陈规。  

     创新需总结。创新并不是天生掉下来的,它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王小毛提起在三峡工程中的巨型蜗壳埋设技术,“三峡一期时我们采用的是垫层埋设方式,二期改用保温保压方式。到三期时,我们联合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发现了二期使用方式的缺陷,并加以改进,提出了三期混合埋设技术。”这种方式丰富了我国大型水电站巨型蜗壳的埋设技术,并在如今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等工程中成功推广。  

     创新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王小毛觉得,工程师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有所不同。工程师的创新,是实实在在、立马就要投入使用的,而科学家的创新还有转化运用的过程。工程师的创新,就是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创新必须要基于大量的科学论证。哪怕成功九次,失败一次,都是不能使用的。”  

        从1985年至今,王小毛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他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大型水电站建设十余座之多,总装机容量逾30000兆瓦。不仅如此,王小毛还带领团队走出国门,主持缅甸、肯尼亚等国的水电项目,用中国技术、中国经验造福世界。在他的个人履历表里,收获的奖项和个人荣誉满满几页。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丈量出成为一名优秀工程师的距离。    
 

     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项、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质奖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设计奖17项,主编、参编了近10部学术著作和规程规范,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进步。先后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全国水利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长江水利委员会重大成就奖等荣誉称号,是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  

         时间都给了工作      


     问及对于年轻一代有何寄语,王小毛语重心长地提了几点要求。他希望年轻人能够深入一线,脚踏实地;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付诸行动;要兼顾好工作和家庭,有时间多陪陪家人。如果说前两条是王小毛作为一名前辈对于后辈的期望,那么最后一条则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真情流露。多年来,王小毛驻扎在工程一线,他感言对于家庭亏欠得太多,希望能给家人多一点时间。  

     谈及爱好,他坦言“太忙了,时间都给工作了。”采访刚一结束,王小毛又匆匆投入到另一个项目中去,此时已是中午十二点午饭时间。  

     采访完毕,笔者感受颇深。三十余年间,王小毛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初心不改,那份对江河梦不懈的追逐,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种奋发有为的担当,一种永不停止的创新。  

            这份初心,在时间长河的发酵里,愈发醇厚而浓烈,这是他对大地山川河流倾注的深情和挚爱!  

            江流奔腾,追梦永恒!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