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优秀党员 巾帼英雄 青年标兵 文学天地
首页 企业文化 [break] 精神家苑 劳模先进 正文

攀登工程技术高峰的老黄牛——记全国劳动模范吴德绪

来源:本站 | 作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日期: 2015-05-03

一条“清水长廊”自碧波万顷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经江淮分水岭、穿黄河、过漳河,从南向北,润泽豫、冀、京、津四地……这就是刚刚建成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个宏伟的水资源配置工程,经历数十年的勘察论证,又历时10年建设,终于由梦想变成了现实,于2014年12月实现全线通水。       

为建成南水北调中线这个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长江设计院几代人矢志不渝、殚精竭虑,进行工程规划论证及勘测设计工作,吴德绪就是这个专家团队的典型代表。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设计总工程师,十多年来,将他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都贡献给了这一伟大的工程,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技术精湛服务于工程一线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前无古人的工程。工程设计和建设中需要面对许多前所未有的、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问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工至今,吴德绪以精湛技术服务于工程建设第一线,带领勘察设计现场服务团队顶烈日、冒严寒,长期驻守施工现场,及时处置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持讨论和决策技术方案。他缜密的思考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以及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工作,牢牢把住了质量关口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大量图纸的及时供图。其工作作风、技术水平、技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得到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和所有参建单位一致赞赏。

施工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工期短任务非常急,作为线性工程涉及面广、社会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远大于一般的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工程建筑物涉及大坝加高、长距离渠道、桥涵、渡槽、隧洞、道路、水闸等多种形式,技术专业涉及规划、地质、水工、机电、金结、交通、施工等多个专业领域,往往是数十个施工单位同时施工作业;专业技术面广、专业之间协调工作量巨大、现场技术服务任务极其繁重;诸多重大技术问题无成熟经验可取,科研、创新、尝试与实践是家常便饭;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安全警钟耳边长鸣。吴德绪近四年来尤其忙碌,紧紧钉在工程一线,把技术保障这个责任重担时刻扛在肩上。如果要问他在哪?同事们都会回答 “不是在工地,就是在前往郑州或北京汇报工作的路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长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参与设计和工程建设单位众多,为缩小不同设计单位在设计理念及对工程技术问题认识、了解方面的差异,在做好自身承担的现场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作之外,吴德绪还组织长江设计院的精英团队,主持编写完成了一系列的总干渠工程初步设计技术标准,为协调全线工程设计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标准体系,为设计施工的规范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技术骨干力量一分子,吴德绪还积极参与沿线工程建设中技术问题交流、疑难杂症的会诊,他究竟跑了多少个地点,到过多少个技术管理和施工单位,及时解决了多少个疑难问题,根本无法统计,他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也为长江设计院良好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很高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他凭借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带领长江设计院现场技术团队成功解决了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设的宁西铁路、澧河渡槽、跨青兰高速渡槽等可圈可点的工程技术难题,赢得了参建单位的高度认可。

   孜孜以求攻坚世界级难题  

与传统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涉及的许多软科学与硬技术是世界级的,无论是丹江口大坝加高的新老混凝土结合、处在研究和认识阶段的膨胀土渠道及边坡处理、还是超大规模的大型输水渡槽工程,其设计技术难度均堪称世界之最。破解这些世界级技术难题,需要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攻坚作风。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性、控制性、标志性工程,也是国内水电工程加高续建项目中规模和难度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在40年前建成的丹江口枢纽大坝混凝土坝体上贴坡加厚、加高,理论分析与新老混凝土结合试验结果表明,在长期季节性气温作用下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存在脱开可能。无论新老坝体脱开与否,均能确保新老坝体协同工作、联合受力,大坝结构稳定、应力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是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遇到的最大的技术难题。吴德绪率领长江设计院工程技术人员在前辈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确保新老坝体协同工作的新老混凝土结合具体措施开展了极其艰难的实践探索和研究,确定了加高坝体直接浇筑,新老坝体结合面合理修整并以键槽加强构造作用为主,加强新浇混凝土温控措施,辅以结合面周边锁扣插筋,适当控制大坝加高期间丹江口水库水位等一系列综合性措施,系统提出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技术要求,成功解决了新老坝体的结合和联合受力问题。

从渠首陶岔到北京团城湖,全长约1277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有近400公里的渠道要穿越膨胀土地区。在民谚中,膨胀土被描绘成“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在土木工程界,膨胀土有一个可怕的名字:工程癌症。它是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在膨胀土上修渠,这种土会反复地遇水膨胀,失水收缩,造成渠道垮塌。为了驯服这只横亘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的“拦路虎”,吴德绪和长江设计院专家组进行了多年研究,单是现场试验就长达5年,经多方案研究比较,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具体的环境条件,选择了坡面保护与局部裂隙发育的渠段渠坡加固的设计方案;系统提出了膨胀土坡面保护材料——水泥改性土的特性、非膨胀土膨胀性控制标准。首次提出了采用抗滑桩加坡面梁的膨胀土渠道边坡加固结构方案,妥善地处理好了这一世界性的工程难题,并且经过优化设计,这种方案与目前常用的抗滑桩加固方案比较节约了工程费用近50%。

   率先垂范带出一流团队  

一项宏伟的工程可以成就一个团队,同样,一个凝聚着中国水利最高智慧与心血的团队也能够成就一项传奇的工程。

吴德绪不仅自身专业精湛、爱岗敬业,还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带好身边的每一位技术人员。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他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凝聚成的自身“正能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工地设代处,他每天都是最早一个到,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对待千头万绪的工作,他从不懈怠,他总是那么严肃认真,追求高标准,严要求,在完成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他吃苦在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但对待同志们却是十分的关心和爱护。2006年的一天深夜12点左右,施工方来电话要求设代人员到场解决技术问题,他没有惊动其他人,二话不说自己亲临现场。

吴德绪总是对身边设代人员说:“我希望大家在一个单位象是一家人那样相处,画好每一张图纸,算准每一个数据、把手上的每一件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他是这样讲,同时也是这样做,他在日常工作中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的精神,深受一线的设代人员尊敬和爱戴。

繁忙的工地上,一个人总是步履匆匆,穿梭往来。紧张的办公室里,一个身影经常通宵达旦、伏案审改技术方案。这就是吴德绪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同志们说,只要看到这个坚定敦实的身影,工作起来就觉得踏实。

吴德绪是长江设计院首届劳动模范获得者,且历年都被单位评选为先进工作者。他埋头苦干,奋力向前的“老黄牛”精神被大家深深认同,也在长江委乃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广大建设者中广为流传。

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建设管理局授予吴德绪“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临时通水特别贡献者”的光荣称号,2014年他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他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一个孜孜不倦,勇攀工程技术高峰的模范科技工作者的褒奖。

当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在发挥它滋润京华大地的强大调水功能。吴德绪同志也正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奋战在工程一线。

版权所有 长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C) 2010-2024 CISPDR .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500557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