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华:默默耕耘 乐于奉献
李光华同志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来长委设计院工作,先后在枢纽处、机电处历任助工、工程师、高工、教高及室副主任、室主任等技术及行政职务。该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团结同志,关心他人和集体,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不断为水利水电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光华同志作为主要参加者或专业室负责人先后承担了葛洲坝、隔河岩、三峡、高坝洲、水布垭、彭水、构皮滩、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陶岔、兴隆、皂市、银盘、亭子口、沐诺、乌东德、密松等大、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解放公园电影院、武汉中原电影院、温州苍南影城、宜昌东山小区等多个民用建筑的消防、暖通及给排水专业的设计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李光华同志认真负责、无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各项生产任务,工作成绩得到各方面肯定,多次被评为“长江设计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三峡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
一、潜心钻研,勇于创新
李光华潜心钻研,勇于创新,在暖通、消防、给排水专业的设计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带领同事们成功地进行了“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保温保压浇筑蜗壳二期混凝土”项目的研究和设计。三峡电站工程采用额定水头80.6m,额定容量700MW,最大容量840MVA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水轮机的蜗壳最大宽度34.21m,进水口的蜗壳直径12.4m,蜗壳的内容积约为5720m3,外表面积约为2474m2,蜗壳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从维护厂房稳定及机组运行安全出发,提出了保温保压浇筑蜗壳二期混凝土的要求,在长达半年至一年的露天浇筑混凝土期间,要求蜗壳内的水温控制在20±1℃,水压控制在70±1MH2O范围内,技术难度非常大。该设计成功解决了5个方面的技术难题:环境条件合理选择、加(降)温装置容量的选择条件、计算方法研究、保压方案选择、蜗壳内水温的均匀性问题。该技术为国内外首创,切实保证了混凝土浇筑质量和施工工期,取得了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得到了业主和施工单位的表扬和称赞。
李光华同志还吸收国内外有关暖通设计的经验,在三峡左岸电站厂房的暖通设计中采用了节能效果显著的分层空调技术,为水利水电工程暖通空调节能设计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科技成果,成绩优异
科技进步奖方面:获水利部大禹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湖北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一项、
专利方面: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二项,另外有一项发明专利、一项新型实用专利正在国家专利网上公示。
“地下核电站大型洞室群人工环境可行性研究”是我院与清华大学进行合作的科研项目,为了很好地完成该项目的科研工作,李光华同志多次到清华大学,与该校暖通专业的院士、教授进行交流、沟通,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进行。2013年12月17日,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核电站反应堆及带放射性辅助厂房置于地下可行性研究”的审查会议上,李光华同志代表我院向与会的院士、专家作了“地下核电站大型洞室群消防及人工环境可行性研究”专题汇报,获得院领导、到会专家及合作单位清华大学的一致好评。
三、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李光华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工作积极认真。消防暖通室人少工作量大,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李光华同志除指导室内员工工作外,自己更是带头进行计算、绘图、校审等各项具体设计工作,双休日在办公室经常看到他忙碌工作的身影,他每年双休日加班多达60多个工日。2013年8月中旬,李光华同志因病住院,9月上旬刚一出院,在身体并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坚持回办公室工作,使“三峡左厂暖通改造工程”“三峡建设管理中心大楼空调系统改造工程”及“地下核电站大型洞室群消防及人工环境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得以按时高质量完成。
作为消防暖通室主任,2013年李光华主动承接院处安排的各项生产任务,包括大量投标及专业拓展任务,全年生产项目包括:三峡、乌东德、亭子口、金沙、小南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济汉、构皮滩、孤山、白河、沐诺、亭子口、拉洛等近20个项目,全年编写、校、审各类技术报告31份、计算书16份,科研报告2份,各类施工图纸及附图482张。
该同志以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同志们的敬重。起到了基层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