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杨本新,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1983年参加工作。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就立志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奉献一切。30年来,他坚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计现场,执着无悔,辛勤耕耘,默默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抱负。
甘于奉献 做岗位最硬的螺丝钉
从小事做起努力耕耘,时间给每个珍惜它的人赋予丰富的回报。30年前,杨本新从学校毕业奔赴江西万安水利枢纽工地。在万安枢纽建设工地的8年里,杨本新如饥似渴地钻研,和同事探讨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问题,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儿迅速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知识面不断拓宽,专业技术水平直线上升。
由于专业能力突出,1996年,杨本新参与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施工设计中。三峡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门”,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水头最高、技术最复杂的船闸。船闸需适应的上游水位变幅大、坝址复杂河势和含沙水流等条件的复杂程度,均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已建船闸的水平,被称为三峡工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设计工作是清苦的,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权力与金钱,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计算、图纸修改。杨本新清楚,完成这项异常艰巨、难度极大的工作任务,需要自己在普通的岗位上变成能抗重压的螺丝钉。工作单调但必须风雨无阻,内容枯燥但必须一丝不苟,窗外几度寒暑易节,窗内无数不眠夜,岁月在他额头刻上皱纹,白发爬上他的双鬓。成山的图纸审校、修改,不计其数的技术完善和优化,换来了一项项优质设计成果。2003年,三峡船闸投入运行。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如此感叹,“三峡是创造奇迹的地方,而船闸就是奇迹的标志。”
2004年,杨本新走上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岗位,并全面主持彭水水电站的设计工作。乌江彭水水电站是我国在强岩溶地区修建的又一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坝区溶洞多、洪水流量大,装机175万千瓦,工程总投资达120亿。杨本新深知责任重大,带领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钻研高新技术,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在工地连续度过了4个春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创新性的采用了地下厂房尾水变顶高、坝轴线采用弧形布置、表面封堵结合常规帷幕防渗等多项技术,保证了彭水水电站的顺利建设,2008年实现全部5台机组发电,创造了国内同等规模工程建设的奇迹。
从那时开始,杨本新的足迹在长江流域不断延伸。先后主持了乌江彭水水电站、银盘水电站、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引水工程等多项大型水利工程勘察、科研、设计工作。参加过三峡库区滑坡与塌岸治理工程设计,重庆市长江松溉及铜罐驿提水项目可行性阶段论证等。
牢记重任 做科研创新的急先锋
强烈的使命感,自学不缀的工作态度,是杨本新身边同事对他最深刻的印象。他的初始学历并不算太高,但人最怕认真二字。在杨本新妻子的记忆中,他没有其他爱好,不善应酬,在家的日子里,多数时候都是待在书房闷头学习。
工作30年来,他先后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行业内专著3本,自学取得了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项注册资质证书。2009年,他参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简称“IPMP”)资质认证培训,除了白天繁忙的工作和出差外,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全部学习内容,经考试获得国际项目管理专业B级资质证书。
国家的迅速发展,水利建设的蓬勃展开,给每一个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30年的辛勤耕耘,30年的刻苦钻研,杨本新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在万安枢纽工地的8年时间里,他参与的万安工程船闸水工设计获长江委优秀设计一等奖,万安水利枢纽工程被水利部评为优秀工程设计铜质奖。
在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的技术施工设计中,他主要负责三峡临时船闸、三峡垂直升船机上闸首和三峡永久船闸地下输水隧洞项目的设计工作。他参与研究的“长江三峡船闸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彭水水电站的建设中,由他负责的《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重庆乌江彭水水电站强岩溶坝基灌浆关键技术试验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此外,他参与设计的三峡覃家沱大桥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作为组织者之一,组织完成的长江设计院水工建筑物三维可视化设计系统开发工作,其研究成果“水工建筑物三维可视化CAD系统”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永不放弃学习,刻苦钻研技术,踏实勤奋地工作,杨本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答卷,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给予了衷心地褒扬。2010年他荣获“湖北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度被评为长江设计院劳动模范,2008年荣获长江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1年—2008年,连续获得长江设计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2011年荣获长江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心怀理想 执着奉献回报社会
2008年一天,杨本新突然瘫坐在办公室座椅上无法动弹。住院检查后发现,他的脊椎严重变形,这是长期高强度伏案工作的后遗症。但这个曾经的长跑健将自己对此并不在乎。在住院期间,他心里想的是亟待审阅的报告,需要处理的技术细节,稍有好转就急着上班。
从那时起,每逢阴雨天,杨本新走路的姿势就变得很奇怪,歪着身体从一间办公室赶到另一间办公室,若无其事的和同事讨论技术问题。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给他约好了医生,他都推说工作忙不去。院里组织劳模骨干疗休养,他只去了3天就急匆匆地赶了回来。
2008年接到赴四川汶川地震救灾通知后,杨本新迅即赶往水利部抗震救灾德阳专家工作组报到。短短数日,杨本新穿行于德阳绵竹和什邡两个重灾区的多处震损水库和堰塞湖现场,每次看到绵竹的汉旺镇和什邡的红白镇等重灾区的凄惨景象时,为灾区人民多做奉献,多做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油然而生,个人的安危他从来不放在心上。
为了能弥补前期水库现场险情排查这一实践课,他主动请缨利用会议间隙或晚上,多次赴震损水库、水闸现场了解震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沿途步行,余震和山坡上滑落的碎石,时刻威胁着人身安全,杨本新没有退却,迎险而上。震损水库方案落实后,他又随德阳工作组一起冒着高温,对重点水库抢险方案实施进度检查、督导,确保了抢险工作在汛前完成,出色地完成了德阳水库查险、排险和堰塞湖的除险指导工作。
这个从来不为病痛叫苦不为工作喊累的人,心中藏有一个朴素的想法,他曾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国家、人民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单位、同事的支持帮助。能够回报社会的只能是每天努力更多一些。
(责任编辑 秦建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