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干中践行人生抱负
——记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本新
杨本新,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1983年参加工作。从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就立志为国家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奉献一切。 27年来,他坚守水电工程施工设计现场,执着无悔,辛勤耕耘,默默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抱负。
2001年至2008年,8次荣获长江设计院先进工作者称号,2次被评为长江设计院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长江委抗震救灾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2009年度被评为长江设计院劳动模范;2010年被湖北省总工会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坚守现场,奉献青春和智慧
自参加工作以来,杨本新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作。他参加过江西万安、长江三峡等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主持了乌江彭水水电站、银盘水电站、汉江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引水工程等多项大型水利工程勘察、科研、设计工作。参加过三峡库区滑坡与塌岸治理工程设计,重庆市长江松溉及铜罐驿提水项目可行性阶段论证等。在参与这些工程的设计、论证过程中,杨本新总是深入现场,驻扎工地。他认为,只有全面了解工程现场的条件,才能拿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江西万安水利枢纽工程是杨本新参加工作以后参与的第一个工程项目,也是他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人生角色转换的第一站,在这一站,他一干就是8年。8年里,杨本新参加了该工程船闸从开工到建成全过程。他谦虚好学,吃苦耐劳,勤于实践,努力钻研,不断拓宽知识面,积极和同事探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日后主持多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杨本新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水利枢纽通航建筑物施工设计,并以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负责完成了三峡临时船闸、三峡垂直升船机上闸首和三峡永久船闸地下输水隧洞等单项工程设计,工作中,他积极开拓,勇于创新,为三峡船闸最后完建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参与完成的“长江三峡船闸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杨本新走上长江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岗位,并全面主持彭水水电站的设计工作。乌江彭水水电站是我国在强岩溶地区修建的又一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针对彭水电站坝区溶洞发育、规模大等复杂地质条件,以及坝址河谷狭窄、洪水流量大等关键技术问题,杨本新带领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全心钻研高新技术,组织关键技术攻关。首次在彭水地下电站采用尾水变顶高技术,有效缓解了因机组负荷变化运行不稳定问题;坝轴线采用弧形布置,利用弧形的向心归槽原理,解决了泄洪时下游消能防冲问题;将岩溶地区150m深孔垂直帷幕优化为表面封堵结合常规帷幕防渗,不仅缩短了灌浆施工工期,而且节省了投资。正是这一项项创新设计保证了彭水水电站的顺利建设,2008年实现全部5台机组发电,创造了国内同等规模工程建设的奇迹,这奇迹的出现饱涵了杨本新及他的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
电站建设期间,杨本新在彭水工地度过了4个春节,其它重大节假日也往往都是在工地度过,妻子春节来工地团聚,看到他艰辛繁忙的工作,深受感动,更加理解和支持他的工作。
一心工作,牢记肩负责任
杨本新一心扑在工作上,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埋在心里,将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给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他总是泡在工地,家里成了他临时旅馆,院里组织劳模骨干疗休养,他一次都没有参加。近两年,他又负责引江济汉、兴隆水利枢纽两项工程的设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由于他不顾疲劳全身心投入工作,终于在2008年底的一天瘫坐在办公室座椅上无法动弹,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他想到还有一大堆报告要审阅,还有很多技术细节要处理,稍有好转,就急着上班,医生只好同意他上午做理疗,下午上班,直到现在他的腰部病症还没有彻底好转。出院以后,妻子几次和医生约好,送他去做理疗,他总觉得上医院理疗太耽误时间,一次都没有去过。
学习是杨本新工作之余的另一爱好和习惯。他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国际风云变幻莫测,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特别是长江设计院已进军国际市场,置身于这个时代和面对这样的形势,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很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工作之余,他总在学习。他先后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行业内专著3本,自学取得了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两项注册资质证书。 2009年,他参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简称“IPMP”)资质认证培训,除了白天繁忙的工作和出差外,大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学习内容。近期,他已获得国际项目管理专业B级资质证书。
他不仅自己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而且还非常关心年轻同事的工作和学习,他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他们更好地工作创造条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他鼓励和支持青年职工开展技术创新,把创新作为自己工作中重要的责任之一,带头开展创新活动。他参与的创新项目大多获得较高级别的奖励,但他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不断向新的目标攀登。
正直做人,常怀感恩之心
杨本新做人正直,和蔼可亲,总是面带微笑,同事们乐意与他共事,从心里佩服他。他自觉执行党员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持清清白白履职,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认为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人民的教育培养,离不开单位、同事的支持帮助。他常怀感恩之心,用勤奋工作回报社会。向困难职工、灾区人民献爱心,他总是踊跃捐款。
四川汶川地震,杨本新接到赴川救灾通知后,义无反顾,迅即赶往水利部抗震救灾德阳工作组报到,作为工作组专家,杨本新熟悉工作组前一阶段工作情况后,马上开展对四川德阳震损水工程抢险应急处置方案的评议、咨询、指导。
为了确保抢险应急方案能够快速有效实施,满足度汛安全要求,杨本新与专家组成员不怕疲劳,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杨本新没有赶上前期水库现场险情排查,为了能弥补这一实践课,他主动请缨利用会议间隙或晚上,多次赴震损水库、水闸现场了解震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震损水库方案落实后,他又随德阳工作组一起冒着高温,对重点水库抢险方案实施进度进行检查、督导,确保抢险工作在汛前完成。
水利部抗震救灾工作组在指导德阳绵远河和石亭江两条河流10个堰塞湖的抢险排险时,杨本新与抢险专家们三上绵远河上的“一把刀”堰塞湖现场,查看险情,指导抢险。沿途步行,余震和山坡上滑落的碎石,时刻威胁着他们的人身安全,杨本新没有退却,迎险而上。
短短数日,杨本新穿行于德阳绵竹和什邡两个重灾区的多处震损水库和堰塞湖现场,每次看到绵竹的汉旺镇和什邡的红白镇等重灾区的凄惨景象时,为灾区人民多做奉献,多做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油然而生,个人的安危他从来不放在心上。
如今,已进不惑之年、事业有成的杨本新,更加钟爱他所从事的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人前,他依然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工作时,他始终一丝不苟,科学严谨;面对名利,他总是淡然处之,不屑一顾。他默默地践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继续奔波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现场,为工程建设挥洒汗水,奉献才智。